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

作者

曹明竹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0018

摘要 新质生产力是能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型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推动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分析和调研,本文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包括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服务体系等。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

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诞生的,能够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新型生产力。作为依托科技创新、前沿产业与高素质人才融合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范式,新质生产力“新”在于技术突破创新、“质”在于产业升级增质,而终极目标则是通过新发展格局释放更多潜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1. Z大学学科专业特色与科研现状剖析

Z大学是一所以计量、标准、质量、市场监管和检验检疫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具有非常鲜明的行业特色背景。学校建有国家质检中心、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等具有行业特色的省部级科研平台40余个,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省部级奖励百余项。扎根行业,Z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造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竞赛并促成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学校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原“互联网+”大赛)中获全国金奖2项。2023年,全校共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76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45项、省级奖项618项,全年新授权专利679件,其中发明专利436件。在2020年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排行中,Z大学以24384.10万元位列全国第72位,浙江第3位。

学校紧密围绕行业需求,积极打造多维度、全方位的产学研协同发展生态。从职责划分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主要由创新创业学院和成果转移中心两个部门协同负责,其中创新创业学院由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共同参与建设,从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到创新创业培育,实施全流程指导和管理;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学校科研院,统筹负责学校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近年来亦率先试用浙江省科技厅推出的成果转化“安心屋”“先用后转”“供需荟”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旨在助力更多学校科技成果落地应用。从功能定位上,学校通过校企地三方合作,积极打造集平台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二十余个地方科研机构,以企业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实时向企业输送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创业通识课和学科竞赛辅导课程,并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为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创业提供更多优质资源和全面辅导,以人为本打造优质的产学研协同发展生态新格局。

2.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分析

在多年来紧密依托行业的发展中,以Z大学为例的行业高校,在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获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接特色专业,成果高度匹配

行业高校往往会围绕特定的行业设置专业,其专业知识与人才培养方向与行业需求高度契合,如石油行业特色高校中,学生对石油勘探、开采、炼制等环节的专业知识掌握得较为扎实,其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往往聚焦于本行业的关键问题,这种针对性使得他们的科技成果能够直接应用于行业生产实际,成果转化的目标明确[1]。

(2)依托行业资源,实践机会丰富

行业特色高校往往与行业紧密联系,常常与企业有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等方面的合作,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到企业中,参与实际项目的实施[2]。如纺织高校学生深入服装厂实习,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更能够发现行业痛点,从而发现更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科学问题,研发的成果也易被企业接纳转化[3]。

二、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探究

从现有案例来看,行业高校在推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有一定的自然优势,但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制约因素,总体可以归纳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部原因主要是学生主体和成果自身原因,而外部原因则包含学校政策和机制原因,以及社会的市场和环境原因。

1.学生主体和成果自身因素

(1)科研能力和素养尚且不足

高校大学生仍处于科技创新的积累阶段,创新思维活跃度虽然比较高但相关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也还不够全面,有可能导致产生的科技成果整体水平不高,不能匹配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需求,因而使得许多科技成果难以被企业和社会所普遍认可[4]。

(2)成果面向市场成熟度较低

大学生科研项目大多源于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科创比赛等,这些成果往往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原型阶段,尚未经过大量试验验证,稳定性、可靠性欠佳,难以直接对接市场需求后投入生产,往往在转化之前还需要高额成本进行试验或二次研发,从而致使成果商业化前景黯淡[4]。

2.学校政策和机制原因

(1)成果转化激励机制不健全

学校对大学生成果转化的激励措施往往较少。虽然有部分高校会对成功转化成果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但奖励的力度往往不够,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此外,高校评价体系过于注重论文和项目,而忽视了科技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也导致了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严重不足。

(2)科研管理体制陈旧僵化

在高校科研成果产生过程中,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比较复杂,存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单位等多个主体,各方在成果产权中的份额不明确,导致成果转化遇到现实阻碍。同时,受制于许多高校在科研项目成果转化过程中流程繁琐、经费使用限制过多等问题,也成为阻碍大学生科技成果成功转化的制约因素。

3.社会市场和环境原因

(1)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但针对大学生的专项政策还相对较少。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在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往往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而目前的政策在提供资金支持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缺乏市场对接渠道

目前大学生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还不够顺畅。一方面,大学生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无法准确把握市场的切实需求;另一方面,企业也缺乏合适的渠道来寻找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技成果。这种信息不对称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进行。

三、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促进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1.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研成果产出

高校应优化学科教育与科学研究的协同作用,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创新创业实操课程及成果转化的相关课程体系和培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应鼓励大学生参与产学研合作项目,尤其是与行业相关的项目,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提高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和市场竞争力。高校应该进一步立足行业,积极与行业内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基地等的共建,实现科研育人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通过打造“行业—高校—企业”的全链条协同创新生态系统,让行业可以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支撑,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市场需求信息,高校则可以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将大学生的科技成果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进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健全机制体制,强化政策支持引领

高校应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体系,鼓励大学生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可以对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给予一定奖励,从而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改革科研评价体系,除学术成绩和科研能力外,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等纳入考核评价,引导大学生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11]。

同时,高校亦联合政府、行业协会,加强成果转化政策宣传与解读;可以立足于自身的学科优势,参与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完善工作,并协助制定地方配套政策,细化执行细则,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建设。

四、结论与展望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学研融合机制通过科技创新、政府支持、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等多维度举措,可以助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目前,我国行业高校大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整体呈现出发展迅速、与行业依托紧密、服务行业发展实效性强等特点,但仍然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完善、转化效率比较低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未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驱动下,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当新的技术和方法将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将面临更多可能性,而随着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行业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以行业创新引领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田玉鹏. "科技成果转化助推行业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路径研究." 《科学管理研究》 5(2020).

[2]唐艺珊. "浙江理工大学:发挥学科优势特色 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浙理模式”." 《今日科技》 04(2019).

[3]Rui Lv.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Path of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on Model and Transformation Performance.".

[4]郑月圆,王志新,朱华兵. "协同创新视域下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与路径探索——基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中国高校科技》 11(2022).

[5]庄楠. "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困境与出路." 《青年与社会》 21(2019)

作者简介:曹明竹(1990.02),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研管理、科技成果转化

本文系浙江省高教学会年度一般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以中国计量大学为例》+KT20243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