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生活化课堂构建研究

作者

吴芳

吴江汾湖高级中学,江苏省苏州市215211

摘要:所谓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需要具备的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品格与核心能力。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学科的主要规律,能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炼并升华物理知识,从而借助物理学科内容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高中物理课堂,对于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具有现实性意义,对于提升高中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具有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生活化课堂

引言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理解和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资源不足、教师能力有限、课堂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生活化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进一步推广和优化这一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一、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蕴含许多概念、定理和公式,往往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但许多学生通常难以直接掌握这些抽象且难度较大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感到困惑和挫败。而生活化教学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能够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出发,逐步深入物理知识的核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更加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

(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学生大多被局限于课本和课堂之内,而生活化教学则打破了这一界限,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无论是制作简单的物理实验装置,还是分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科的魅力,锻炼实践操作能力。在生活化教学课堂上,教师是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发表见解,并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这种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使他们的思维不再局限于课本和教师的讲解。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能够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二、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通过导入生活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构建生活化物理课堂与当前高中教育的核心素养相吻合,教师可以建立生活与问题导入法的关联性,有机融合生活现象和物理问题,让学生能够受到熟悉的日常生活的影响,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如此教师便能够将课程导入内容顺利引入,为学生能力的提升与思维的发展奠定优良基础。

例如在教学“时间与位移”课程时,教师可以将以下生活类问题引入其中:今天有同学起晚了,只有赶上最近的一班公交车才能不迟到,学生需要在既定的时间内赶上公交车。在该部分假定中,教师将时间的概念引入课程,如果学生错过了最近一班公交车,便需要选择其他交通方式去上学。学生在理解教师构建的生活场景与时间观念之后,教师便可以继续提出问题:“怎样规划时间才能够提高学生赶上最近一班公交车的概率呢?”此时,能够顺利地将本课程中第二个重要概念——位移,引入其中。位移主要指的是物体在两个位置间移动时方向与距离的变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位移的概念,能够让学生明确在生活化问题中让学生追赶最近一班公交车的行为本质是位置变化。而后,教师可以将假设问题中的数据提供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够借助具体的计算与测量,分析追赶最近一班公交车时,能够成功追上与时间、位移之间的关联,并透过对数据变化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位移和时间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

(二)引用生活现象构建生活化课堂

所谓的高中物理生活化课堂,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细致地观察生活现象,并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将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难点与重点牵引出来,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意义,并深刻感知物理知识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具备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进而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究物理学科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在“物体形变”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现象带领学生分析、观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探究该现象所蕴含的物理规律与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排球运动中,运动员用头部顶球的画面、足球运动中守门员接球的画面、篮球运动员扣篮画面等,并带领学生进行自由探讨,该类现象中能够发现物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该类变化是否能够被归类为形变?形变具备哪些特征?再如,在进行物理单位制内容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生活化的问题引入其中,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比如,著名篮球运动员姚明,中国篮球协会官方所给出的身高数据为2。26米,而NBA官方所公布的数据则为7英尺5。5英寸,此时,可请同学回答为什么两个官方所给出的关于姚明身高的数据不同。学生便能够迅速意识到并回答出原因,即单位不同,所以数字不一致。

(三)结合生活实例,深化知识应用

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挑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如交通工具所做的运动、家用电器的工作原理等,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实例背后蕴含的物理原理。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深化知识应用的目的。

在讲解“生活中的圆周运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我们乘坐旋转木马时,为什么会感觉到向外甩的力量?接着,教师让每个学生想象自己坐在旋转木马上,并询问他们是否感受到了向外甩的力量。同时,教师解释说,这种力量实际上是由向心加速度产生的,它总是指向圆心方向,向心加速度是由旋转木马转动时的角速度决定的,角速度越大,向心加速度也就越大,人就会感受到更强的向外甩的力量。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使用一个绳子绑住一个小球,并在空中旋转绳子使其做圆周运动,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并测量小球在不同转速下的向心力(通过改变旋转速度)。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向心加速度与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并理解为何在旋转木马上会感受到向外甩的力量。实验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总结出圆周运动中关键参数之间的关系,并鼓励他们思考更多与圆周运动相关的实际例子,如汽车转弯时的侧向力、地球绕太阳公转等。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学会如何将这些物理原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结束语

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将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动的生活实例相结合,教师能够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物理的奥秘,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将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物理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生活化教学策略,让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美静.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4(19):43-45.

[2]蔡新如.生活化教学,让物理课堂展现精彩[J].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10):92-94.

[3]李洪.高中物理教学中生活化情境创设策略[J].新课程研究,2024(14):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