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译场发展沿革及其对当今的翻译启示
郭环宇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译场不仅是翻译佛教经典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集体合作翻译佛教文献的组织机构,其发展经历了早期、成熟和严密阶段。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交流与翻译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时期,译场也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蓬勃发展,通过对唐宋译场发展沿革的探讨,分析其对当今翻译工作的启示,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工作的本质,提升当今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水平。
关键词:唐宋时期;译场发展;中外文化交流;现代翻译启示
引言:译场起源于两晋,成熟于隋唐,至北宋形成严密体系。早期佛经翻译多为个人行为,缺乏系统性。唐宋时期,官方译场的设立标志着翻译活动走向组织化与规模化,国家提供资金与人才支持,确保翻译质量与效率。本文聚焦唐宋译场的发展沿革,分析其对当今翻译工作的启示,以期为现代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1.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翻译需求
1.1 唐代的文化背景与翻译需求
唐代(618-907年)作为中国文化的鼎盛期,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与丝绸之路的繁荣,广泛吸纳中亚、南亚等地的文化精髓。佛教的传入催生了大规模佛经翻译需求,政府为此设立贞观译院等专业机构,系统化推进翻译工作。这些译场不仅规范了翻译流程,更通过跨领域的学术整合,将宗教、哲学、文学知识熔铸于翻译实践中。唐代译经活动超越语言文字转换,成为文化创新的载体,既丰富了本土文化的多样性,又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学术遗产。
1.2 宋代的文化背景与翻译需求
宋代(960-1279年)延续了唐代的翻译传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翻译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宋代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促进了对外翻译需求的增长,尤其是在科技、医学和农学等领域,翻译帮助引进外部知识,丰富了中国的学术体系。同时,宋代文人对外文化的兴趣推动了大量外国文献的翻译,不仅包括佛教经典,还涵盖了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这些翻译活动促进了外部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产生了深远影响。
2.唐宋译场的发展特征
2.1 唐代译场的发展特征
唐代佛经翻译事业达到巅峰,译场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文化交流繁荣和翻译事业高度组织化的体现。主要译场集中在长安、洛阳等城市,以大慈恩寺为代表,著名译者如玄奘、不空、义净等,推动了佛教经典的翻译。翻译采用合作方式,由精通梵汉和佛理的主译领导,确保译文准确。译场得到官方支持,提供物质基础并高效整合人力资源,达到了鼎盛。武则天时期,译场进一步完善,尤其在洛阳大遍空寺翻译《华严经》。五代时期,由于寺院与皇族的冲突,佛教和译场遭遇衰退。唐代译场的发展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官方支持与制度化
唐代翻译事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并实现制度化管理,设立了如大慈恩寺、大兴善寺等专门译场,成为佛教经典翻译中心。政府提供资金、资源,并制定政策规范翻译活动,确保了翻译工作的高质量和稳定进行。玄奘等译者主持的译场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结构,采用合作翻译方式,确保了译文的准确性。据《宋高僧传》记录,这一时期佛经翻译职司多达12种,译员经过严格挑选并注重培养,制度化的管理为唐代翻译事业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2)多元化的译者群体
唐代译场吸引了大量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僧侣,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多样的语言能力。玄奘、义净、不空等著名译者不仅精通梵文,还掌握其他外国语言,这为翻译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译者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译者群体,推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
(3)严谨的翻译流程
唐代的翻译活动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严谨的翻译流程。以玄奘为例,他在翻译《大般若经》时,制定了严格的翻译程序,确保每一步都经过反复推敲和校对。译者们通常会先进行原文解读和讨论,然后逐句翻译,最后由多位学者共同校对和润色。这种严谨的翻译流程不仅保证了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也提高了翻译工作的整体质量。
(4)文化交流的桥梁
唐代译场不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通过译场,大量外来文化、思想和科学技术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通过翻译传播到海外。唐代译场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宋代译场的发展特征
唐德宗至宋太宗时期,历经193年的战乱与政权割据,佛教遭受重创,译经活动停滞。宋太宗在980年下令建立译经院,并于982年建成,开启了宋代的译经事业。从982年至1011年,共译经220部,413卷。译经过程严格,涉及多个职务,包括译主、证义、证文、书字梵学僧、笔受、参译、润文等,每个岗位各司其职,确保译文准确。译经前有复杂仪式,译场具有装饰性和仪式感,形成了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译经体系。宋代译场的发展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翻译活动的多样性
宋代的翻译活动以佛教经典为主。宋代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以及佛教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使得佛经翻译成为这一时期翻译活动的核心内容。除了佛教经典,宋代还翻译了大量的医学、天文学、历法等领域的著作。这些世俗经典的翻译不仅促进了中国自身的科技文化发展,也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翻译人员的多元化
宋代僧官赞宁奉太宗命撰《宋高僧传》,里面详细列出了译经所需的人员配置:译主、笔受、缀文、度语 (译语、传语)、证梵本、证梵义、证禅义、润文、证义、梵呗、校勘、监护大使、正字。每一个职位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译主是翻译的核心,其他有负责朗读效果的梵呗,有负责意思准确的证梵义,有负责文字使用正误的正字,有官方派出的负责人监护大使。宋代的翻译人员不仅包括本土的汉族学者,还吸引了大量的外籍学者参与。他们共同合作,使得翻译活动更加丰富多样。
(3)翻译成果的广泛传播
宋代的翻译成果通过刻印书籍的形式广泛传播。政府和民间都积极参与到书籍的刊刻和流通中,使得翻译作品能够迅速传播到社会各个阶层。宋代的翻译作品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还通过对外交流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东亚文化圈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唐宋译场对现代翻译实践的启示
3.1 重视翻译质量与译者培养
唐宋时期的翻译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翻译质量和译者的培养。现代翻译工作同样需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译者,提高翻译质量。译者不仅需要精通语言,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现代翻译实践应重视培养高素质的译者:译者不仅需要精通语言,还应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此外,译者还应不断提高翻译质量,确保译文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同时也要注重译者的职业道德,尊重原作者和读者,确保译文的忠实性和准确性。
3.2 强化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唐宋时期的翻译活动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社会中,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更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译者应注重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推动国际理解与合作贡献力量。现代翻译实践应注重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还应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要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增强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敏感性,以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水平。
3.3 发展翻译技术与工具
虽然唐宋时期的译者主要依靠个人的学识和经验进行翻译,但他们的翻译实践为现代翻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现代翻译工作应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和各种翻译工具,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保留译者的创造性和灵活性。现代翻译实践应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提高翻译效率和准确性。译者应不断发展和使用各种翻译工具,如翻译记忆库、术语库等,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尽管技术可以提高翻译效率,但译者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仍然至关重要。译者应在利用技术的同时,保留自己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以确保翻译的高质量。
4.结语
唐宋时期的译场发展对当今的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研究这一时期的译场发展沿革,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工作的本质,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水平。现代翻译工作者应继承和发扬唐宋译者的优良传统,不断探索和创新,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作出积极贡献。唐宋时期的翻译事业不仅在宗教、学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还为现代翻译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现代社会中,翻译工作者应以唐宋译者为榜样,注重翻译质量和译者培养,灵活运用翻译方法,强化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充分利用翻译技术与工具,不断提高翻译水平,为推动国际理解与合作贡献力量。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唐宋时期的翻译活动,特别是对具体译者和译作的个案研究,以期为现代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翻译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推动翻译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寅恪.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1.
[2]齐藤正幸. 唐代佛教译场研究[M]. 东京: 日本佛教大学出版部, 1993.
[3]贾福海. 宋代文化与翻译研究[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4]李弘祺. 中国翻译史[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5]黄心川.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研究[M]. 台北: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1.
[6]周一良. 佛教翻译史[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7]熊伟. 佛教经典翻译理论与实践[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8]唐武. 中外文化交流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庄一拂. 佛教译经史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0]宗璞. 中外文化交流与佛教译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
[11]赵思远. 道教经典翻译研究[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9.
[12]钱钟书. 谈艺录[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13]罗杰·泰姆森. 翻译与文化: 译者的角色[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14]刘长庆. 我国古代译场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J]. 襄樊学院学报, 2007, (04): 51-57.
[15]杨国华. 我国古代佛教译场的发展沿革及其对当今翻译的启示[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0 (03): 114-116.
[16]李小荣. 唐代译场与文士:参预与影响[J]. 文学遗产, 2015, (02): 94-105.
[17]吕丽军. 宋代敦煌佛教写本译场列位价值探究[J]. 书法赏评, 2019, (02): 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