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重构梳理探阅读要义

作者

李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30022

内容摘要:

在知识的重构与梳理中探求高效的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对标课标提炼核心,对标教材梳理知识,对标评价总结方法,通过梳理不同文体类型的典型特征,归纳典型题目的答题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以达到阅读提高的目标。

关键词: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复习 知识重构梳理

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理清学理,抓住知识核心,在知识的重构与梳理中探求有效率的阅读复习。即通过梳理不同文体类型的典型特征,归纳典型题目的答题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的思维品质、以达到阅读提高的目标。

一、对标课标,提炼核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明确现代文阅读教学质量的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学业质量描述”,对照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考查和命题重心。

如,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要能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典型形象特征和典型事件,品赏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精彩段落、诗文名句,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对照作品语言表达反思自己的语言实践,总结不同类型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和方法,与人分享自己获得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借鉴他人的经验调整自己的表达,根据需要运用积累的语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

二、对标教材,梳理知识

教材中选入的作品是编者在众多优秀文学作品中遴选,并按照“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组织单元结构的学习样例。教材里的这些经典作品是学生阅读的第一手材料,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打破单元与册的界限,对同类作品进行重组整合,围绕文体特点梳理知识点及理解要点,在比较、辨析中总结规律,从而达到由课内走向课外,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实际问题。

(一)文体分类整合梳理

在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过程中,有必要让学生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清基本概念。教师可以通过归纳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点,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快速方便地让自己所学的碎片化知识有一个地图全貌,提炼出知识的主要模块。知识体系能将知识形成相关的链条,为知识的关联、迁移提供指导。这种自上而下的梳理使学生知识结构更清晰,真正达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以议论文为例。梳理六册教材中议论文的知识重点及对应考点,就重点篇目做倒推式学习。在这个基础之上,把议论文文体结构知识网梳理出来,并对照教材作品样例闪回捕捉,再现强化。通过文体分类,了解文体特点,掌握阅读的规律及答题的方法。如,论点经常出现的位置,如不同类型的论据起到的作用等。

还可以做不同文体的比较梳理。如引导学生梳理散文与小说的文体特征区别,以帮助学生纠正阅读答题时的思维方式及答题角度。可以将典型作品选取两篇或多篇,根据自己的学情,选取需要比较的角度进行参校式梳理。

也可以按人文主题分类重组,其目的主要是归纳同类主题的写法及主题表达的区别。挖掘学习内容承载的教学价值,设计以学习任务为外显形态的阅读探究活动,即将学习内容中隐含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关键问题。

三、对标评价,总结方法

不能把情境简单理解为活动。在《课标》“命题要求”中,“命题情境可以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也可以从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一)“1+X”一拖多文。

群文情境阅读。群文阅读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群文阅读是功能性阅读,具有明确的阅读情境。

(二)“1+X”一拖多行。

重在语文阅读实践。以八年级上册新闻单元为例,配合通读单元总结新闻文体特色,阅读报纸交流新闻命题特点,尝试校园采访撰写新闻稿件等几项简单易行的实践活动,解决新闻文体阅读的全部考点。

(三)“1+X”一拖多问。

对于一个阅读题目,尝试多角度变化提问,体会对同一句段不同角度切入的理解尝试及层面区别,把握好阅读答题的尺度,灵活应对试题的变化、迁移。

如《白杨礼赞》一文。积累拓展四“思考:白杨树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是通过哪些语句层层深入地把这种意义提示出来的?”这两个问题比较直接,从主题思想和重点句子理解角度考核。

再问:花有花语,树亦有其意。请你仿照示例,给白杨树撰写树语。

再再问:本文中所提及的这些北方农民,如果穿越时空有机会走上抗美援朝的战场,你觉得他们的表现能不能像《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可爱的人”一样?

这种“1+X”的复习组合,强调文本和学习活动之间的联结,强调集体建构,强调达到共识。提炼归纳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发现“1+X”多种文本和学习活动的内在联系,建构分析和解题经验,并逐步沉淀为语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过程。

在文本解构重组和活动融合中,通过解构内容,重组知识体系,使现代文阅读复习抓住核心,形成阶段性、进阶式的复习活动,推动学生有条不紊地过量行阅读复习完成阅读,从而促进真实的阅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