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信息电子化对医疗资源整合的影响
王蓉
林芝市人民医院 西藏林芝市 860000
1. 病案信息电子化对医疗资源整合的积极作用
1.1 提升医疗资源共享效率
病案信息电子化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纸质病案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双重限制,为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流通搭建了高效便捷的桥梁。借助统一的电子信息系统,无论是大型综合医院还是小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都能够快速、准确地调阅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的就诊记录、检查报告、用药清单、手术记录等完整的病案信息。这一转变有效避免了患者因病案信息不互通而在不同医院就诊时出现的重复检查、重复诊断现象,大大减少了医疗设备、药品、人力等资源的无效消耗。
1.2 促进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电子病案系统具备强大的数据收集、存储、分析和挖掘功能,能够对海量的医疗业务数据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深度处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精准描绘出不同地区的疾病发病率、疾病谱分布、患者的就诊流向、不同病种的诊疗需求等关键信息,为医疗资源的规划和配置提供科学、客观的决策依据。基于这些精准的数据支撑,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资源配置方案。
1.3 推动医疗协同服务深化
电子化的病案信息为多机构、多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便捷的沟通渠道,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中各医疗机构之间相对封闭的壁垒。不同医院的医生可以基于共享的电子病案,针对疑难重症患者开展远程会诊、联合诊疗,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在当地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不必长途奔波。对于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病患者,电子病案能够实现对其病情变化、治疗过程、用药情况的全程跟踪记录,不同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电子病案系统及时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实现服务的无缝衔接,形成连续、完整的医疗服务链条。
2. 病案信息电子化在医疗资源整合中的挑战
2.1 系统标准不统一形成信息孤岛
由于我国医疗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时间不同,各地区、各医疗机构在电子病案系统的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不同医疗机构的电子病案系统在技术标准、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编码规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兼容和互联互通,病案信息无法在不同机构之间顺畅地流转和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相互独立的 “信息孤岛”。跨区域、跨机构的医疗资源整合因此受到严重阻碍,无法实现医疗数据的高效流转和协同应用,医护人员在调阅患者异地就医信息时常常遇到困难,影响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准确性,也制约了医疗资源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形成统一、高效的医疗服务体系。
2.2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风险突出
病案信息包含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病史、诊断结果、治疗方案等大量敏感内容,涉及患者的隐私和权益,其安全性和保密性至关重要。在病案信息电子化的过程中,信息的存储、传输、使用等环节都面临着潜在的安全风险。例如,电子病案系统可能会遭受黑客攻击、病毒入侵,导致信息被非法窃取、篡改或删除;内部医护人员可能因操作不当或恶意行为,造成患者信息泄露;在信息共享过程中,也可能因权限管理不当等原因,导致信息被无关人员获取。
2.3 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与应用滞后
基层医疗机构(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是医疗资源整合中连接优质医疗资源与基层群众的重要节点,但其电子病案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水平相对滞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基层医疗机构在电子病案系统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无法配备先进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既难以承担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工作,也无法对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系统操作培训,导致部分基层医疗机构的电子病案系统功能不完善,仅能实现简单的信息录入和查询,无法满足与上级医院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的需求。
3. 推动病案信息电子化助力医疗资源整合的对策
3.1 统一标准并完善系统建设
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应牵头制定全国统一的电子病案系统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明确数据格式、接口协议、编码规则、信息分类等内容,为各医疗机构的系统建设提供统一的指引。同时,组织力量对现有各医疗机构的电子病案系统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其符合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具备互联互通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搭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不同层级的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医疗机构电子病案信息的高效流转和共享,彻底打破 “信息孤岛”。
3.2 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病案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在技术层面,采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对病案信息的存储、传输、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加密和监控,防止信息被非法获取和篡改。在管理层面,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访问权限管理,明确不同岗位人员的信息访问权限和操作规范,加强对系统操作日志的记录和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操作。
3.3 加强基层支持与协同机制建设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病案系统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补贴等方式,为基层医疗机构配备必要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解决其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强基层医疗机构信息技术人才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电子病案系统操作、维护和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提升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确保电子病案系统在基层能够得到有效使用。
结束语
病案信息电子化在提升医疗资源共享效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推动医疗协同服务深化等方面对医疗资源整合发挥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是推动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在其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系统标准不统一、信息安全风险突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与应用滞后等诸多挑战。通过采取统一标准并完善系统建设、强化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基层支持与协同机制建设等针对性对策,能够有效破解这些难题,推动病案信息电子化更好地助力医疗资源整合。这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以充分发挥病案信息电子化的优势,实现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梁鑫 . 病案信息管理与病案信息电子化[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2025, 19 (19): 196.
[2] 陈冬连, 朱艳艳, 洪雅君, 郑荣纬, 苏静. 病案信息电子化提升病案复印满意度 [J]. 中国病案 , 2024, 17 (08): 8-10.
[3] 于莉莉, 刘召平, 步晓冬, 李霞, 杜倩. 病案信息索引电子化转换的实施 [J]. 中国病案 , 2024, 13 (01): 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