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刍议德育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策略

作者

张超

浏阳市第三中学

摘要: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将德育渗透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的论述,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将德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即从高中地理教材中发掘德育元素、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从而使高中地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使高中地理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教育对策

一、引言

高中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程,它既是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然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课堂中渗透德育,既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型人才的必然要求。将德育贯穿于地理教学之中,可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德育元素,提高学生对道德观的认识

教材是教育的基础,高中地理教材蕴涵着大量的德育内容。对其中的一些元素进行深层次的发掘,有助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寻找知识和德育的连接点,把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对地理现象和事物进行讲解的同时,对它们所蕴涵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行解读,从而达到在地理教学时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以湘教版《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程为例,该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对植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植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从德育的角度对植物保护的意义进行探讨。例如,热带雨林不仅是许多物种的家园,也在调整全球气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爱护植物,因为每种植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植被的破坏会导致土壤侵蚀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保护植被的道德意义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是每个人的义务,从而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观念。

二、案例教学法,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案例教学法是以实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应用于地理课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选择典型的个案,并指导学生对案例中的人地关系进行分析,运用地理学的知识对人地关系进行讨论。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概念与意义,并培养长期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发展的观念。

例如,在湘教版的《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教学,该案例是一个沿海城市,它的发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由于过去对传统产业的过分依赖,造成了环境污染严重、海洋生态遭到破坏和资源面临耗竭。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倡导,促使各大城市纷纷实施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生态旅游等环保产业,从而达到了环保与发展的共赢。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个案的分析该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学生在讨论中理解了唯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使用资源保护环境,才能使人类社会得到长久稳定的发展,所以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渗透,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社会实践是进行德育的一种有效方式。地理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把地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但可以锻炼自己的地理动手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环节中,要充分发挥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从实际出发,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达到德育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例如,在湘教版《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当地江河的调查,来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学生们分成小组,对河流水质、河流周围的植被、河流中的生物种类等做了详细的调查。学生能够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有一种直观的感受。例如,破坏围绕河的植被会引起土壤侵蚀,土壤侵蚀又会影响河的质量并危及水中生物的生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对自然界的整体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提升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身综合素质。

四、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师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关键人物,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行为展示对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严谨的学术作风,良好的师德修养。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言行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生活态度,科学精神和道德思想。教师热爱地理学科,关心环保问题,这些都是可以作为学生的楷模,激发他们的价值观道德修养。

以湘教版《水循环》为教学实例,教师要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节水意识,例如,教师们会把洗菜的水拿去浇灌花草,及时关掉水龙头以免造成浪费等。在课程中,教师会利用水的循环知识来说明水的宝贵和节水的重要性。教师用自己的行为给孩子们做出了保护水源的榜样。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节水行为,对节水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自觉的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从而树立对水资源的正确认识。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育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而系统的过程,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中充分利用已有的德育元素,多样化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把德育和地理课程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还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的合格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未来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创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德育教学的策略,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星任,幸鑫.高中地理课程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地理教育,2023(S1):186-188.

[2]梁扬阳,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地理教育,2019(S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