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作者

刘焕梅

昆明必和必真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程数量与日俱增,建筑室内环境质量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探讨了基于不同环境因素的检测技术创新,包括温湿度智能监测系统、空气质量远程监控平台以及声环境多点布控等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表明,应用这些创新技术,可以实时、动态、全方位地掌控室内环境状况,为打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技术;创新应用

引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2022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了《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这为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技术的创新应用指明了方向。本文将重点探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以及基于不同技术手段的创新检测方法,以期为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

1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

1.1 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的需要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对室内环境的舒适度、健康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建筑作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室内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与工作效率。因此,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对于改善人居环境品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温湿度、空气质量、噪声等室内环境参数进行精准检测与评估,可为建筑设计、施工、运维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环境优化措施,营造更加舒适、健康的室内空间。这不仅能够提升建筑使用者的满意度与幸福感,也有助于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技术的应用,为提升建筑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

1.2 保障人身健康安全的需要

建筑室内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健康安全隐患,如空气污染、电磁辐射、噪声干扰等,往往难以被人们直接感知,但却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的危害。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则可通过专业仪器设备和规范化的检测流程,准确识别建筑室内的健康安全风险因素,为人们提供必要的健康防护。例如,通过对室内空气中的 PM2.5、甲醛、VOCs 等污染物浓度的检测,可及时发现空气质量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净化措施;通过建筑隔声性能检测,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噪声对居住者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

1.3 助力建筑节能减排的需要

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中,建筑运行阶段所消耗的能源往往占据很大比重,合理利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技术,可为建筑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对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气密性等参数进行检测,能够科学评估建筑外墙、门窗、屋顶等部位的保温隔热效果,找出存在的“漏洞”,为实施节能改造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方案。与此同时,室内热舒适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数据,可用于优化建筑供暖、空调等设备系统的运行策略,在保障使用者舒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能源消耗[1]。通过科学检测掌握第一手数据,再结合数字化分析手段,可精准诊断建筑能效状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降碳策略提供决策参考。

2 基于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技术的创新应用

2.1 温湿度环境的智能监测系统

建筑室内温湿度环境是影响人体舒适度和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温湿度检测多采用人工定点测量的方式,存在实时性差、连续性不足等问题。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温湿度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应运而生。该系统通过在建筑内部布设无线温湿度传感器,结合数据采集网关与云平台,实现对室内温湿度的实时、动态监测。管理者可通过计算机或手机APP等终端,随时随地查看各房间的温湿度数据,掌握室内环境的整体分布状况。温湿度环境智能监测系统不仅可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温湿度数据,而且能够根据设定的舒适度阈值,自动生成预警信息,为环境调控提供决策支持。例如,当某区域温度过高或湿度异常时,系统可及时推送告警信息,提示管理人员采取相应措施,如开启新风系统、调节空调参数等。与此同时,海量监测数据的积累也为温湿度环境的大数据分析奠定了基础[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深入洞察建筑室内温湿度的变化规律,评估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优化供暖空调策略,进而实现建筑室内环境的智慧化管理,为人们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空间。

2.2 室内空气质量的远程监控平台

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有毒有害气体、颗粒物、细菌微生物等污染物的存在,会对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传统的室内空气质量检测大多采用定期 抽样检测的方法,难以实现实时、连续的污染物浓度监测,且覆盖范围有限。为此,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发了室内空气质量远程监控平台,旨在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该平台通过在建筑不同区域布设空气质量传感器,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与云端服务器连接,实现了对 PM2.5、甲醛、TVOC 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与预警。室内空气质量远程监控平台的优势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监测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得管理者可以随时掌握建筑内部乃至每个房间的空气质量动态。当污染物浓度超标时,系统可自动预警并采集现场图像,帮助管理人员及时诊断并处理空气质量问题,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健康风险。平台积累的海量监测数据,可用于分析室内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估污染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2.3 建筑声环境的多点布控技术

噪声是影响人们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尤其在大型公共建筑中,设备噪声、人群噪声等容易引起声环境恶化,也可能导致一些功能区域的声学性能达不到标准要求。传统的建筑声环境检测多采用人工采样测量的方式,存在布点不足、同步性差等局限性。为了更全面、动态地掌控建筑声环境质量,一种新兴的多点布控技术应运而生。该技术综合利用声学传感器组网、无线数据传输、噪声地图分析等手段,实现了对建筑物内部及周边区域声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可视化管理。典型的建筑声环境多点布控系统,通常由大量分布式噪声传感器节点、无线数据采集网关、云端管理平台等部分组成[3]。噪声传感器可灵活部署在建筑物的重点区域、噪声源周边等位置,实时获取声压级数据,并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回传至数据中心。管理者借助可视化平台,能够直观地掌握各监测点的实时噪声水平,可视化噪声分布的“热区”与“冷区”,并据此开展针对性的噪声治理和优化。同时,多点布控系统积累的噪声全时空大数据,也可用于分析声环境的时间变化规律、评估降噪措施的效果,为声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部分智能化程度高的系统,还可结合声源识别、定位算法,有效溯源关键噪声源,精准指导噪声治理。

结束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创新应用各类检测新技术,建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建筑室内环境监测体系,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保障身心健康、促进建筑节能都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检测技术还需要在监测数据分析、检测设备研发、多系统集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智慧建筑、健康建筑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惠,陈康,司升玲,等.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溶液标准物质的研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24,60(10):1067-1074.

[2]廖良营.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及防治措施[J].四川建筑,2024,44(03):65-66.

[3]梁天凤.建筑室内装饰装修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核心探究[J].陶瓷,2023,(09):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