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质量控制中工程检测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刘焕梅
昆明必和必真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蓬勃发展,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工程检测方法已经成为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基于工程检测实践,探讨了如何从检测仪器、检测技术、数据分析三个方面进行创新,以提升施工质量控制水平。通过分析说明了创新检测方法在实际施工中的应用效果,为进一步优化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有益参考。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工程检测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本文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施工质量控制;工程检测;检测仪器;检测技术;数据分析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工程质量。2016年,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工程检测水平,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人工检测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质量要求,引入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创新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成为新形势下工程检测的必由之路。
1施工质量控制中常见的工程检测方法
1.1基于检测仪器的质量检测
随着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复杂,传统的人工检测手段已经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质量要求。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必须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检测,检测仪器具有测量精度高、效率高、可重复性好等优势,已成为工程质量控制中不可或缺的利器。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被测对象的特点和检测指标的要求,合理选择检测仪器的类型和规格,同时,检测人员要熟练掌握仪器的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技巧,确保检测过程规范有序,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基于检测仪器获取的数据,可以全面评估工程质量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质量隐患,为施工方案优化和缺陷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1.2人工目测与实物量测相结合
尽管检测仪器在工程质量检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人工目测仍然是质量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有经验的质检人员可以运用视觉、触觉等感官,快速判断构件的外观质量、尺寸偏差等,为后续的仪器检测提供方向性指引。对于外观质量而言,表面缺陷如裂缝、孔洞、杂质等,多可通过目测识别;而构件的规格尺寸、垂直度等,则需要借助卷尺、塞尺等工具进行人工实物量测[1]。在实践中,人工目测与实物量测往往是相互补充的,例如对于一些细微裂缝,肉眼不易察觉,但借助测微仪等精密仪器,则可准确测定裂缝的宽度和深度。同样,目测发现构件表面的麻面、蜂窝等质量通病后,还需对其数量和面积做进一步量测。目测与量测相结合,可以较全面地掌握工程实体质量状况。
1.3利用信息化技术辅助检测
近年来,以BIM、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工程质量检测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工程设计阶段,利用BIM软件可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其中包含了详细的构件参数信息;施工阶段,检测人员可将实测数据与BIM模型数据进行比对,快速发现偏差并分析原因。基于BIM平台的工程信息共享和质量问题协同处置,可显著提高质量管理效率。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则为实时动态监测质量状况提供了可能,在关键构件和薄弱部位预埋传感器,通过无线网络传输监测数据,监管人员便可远程掌控质量动态,及时预警质量风险。大数据分析技术则可从海量检测数据中挖掘关联规律和演化趋势,为质量预测预报奠定基础。信息化+工程检测的融合发展,正在驱动质量控制模式的变革。
2施工质量控制中工程检测方法的创新实践
2.1检测仪器的更新换代与智能化应用
工程检测仪器经历了从模拟到数字,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历程。以混凝土强度检测为例,由最初的回弹仪、超声仪发展到当前集成了多种无损检测技术的综合测试系统,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可靠性。结构动力特性检测从加速度传感器到光纤光栅应变计,频响范围和分辨率不断拓展。在仪器智能化方面,一些检测设备已嵌入专家系统功能模块,能够根据实测数据智能判别结构状态,甚至提出维修加固建议。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是实现全自动检测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2]。应用新型传感技术研制检测仪器,优化软硬件系统,提升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是新时期工程检测创新的重点。
2.2基于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检测技术创新
当前,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到建筑业,为工程检测手段的创新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低功耗、微型化智能传感器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对施工现场及建筑结构的全时空、全方位感知和监测。无线传感器网络布设在结构的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通过多条路由通信将监测数据实时回传至数据中心;另一方面,海量监测数据的获取为检测过程的大数据分析奠定了数据基础。运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从多源异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建立起工程状态评估与预测的计算模型。更进一步,将物联网感知数据与BIM模型信息高度融合,在可视化仿真环境中模拟工程健康状况,智能诊断质量缺陷成因,辅助制定质量提升对策,新技术与工程检测的深度融合,正在开创工程质量控制的崭新局面。
2.3检测数据的统计分析与质量预警
工程检测是保障工程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检测过程中获取了大量反映工程实际状况的原始数据,随着统计学、数据挖掘等学科的发展,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检测数据,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评价工程质量水平,预警质量风险。对检测数据进行基本的统计分析,计算各项指标的均值、标准差、离散系数等,可以定量评估总体质量水平及其离散程度,通过横向对比不同指标的统计量,可以发现质量短板,确定质量提升的关键点。纵向追踪各期数据的变化情况,则可判断质量改进措施的效果。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推断统计方法可进一步揭示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例如混凝土强度除受配合比影响外,是否与浇筑温度、养护条件等工艺参数相关?钢筋半成品的力学性能与轧制批次是否有显著差异?通过科学的统计推断,找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及内在规律,可以有的放矢地指导生产。若能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手段,构建质量预测模型,则可实现对未来一段时期质量水平的定量预估。当预测值出现异常时,及时预警,从而避免质量事故。多元回归模型适用于分析多个因素对质量指标的综合影响,时间序列模型则聚焦动态变化趋势,两类模型可结合使用,形成全方位质量预警体系。质量问题溯源离不开对海量异构数据的挖掘。传统的报表展示方式信息量有限,缺乏直观性,很难从中发现问题线索[3]。采用统计图表、数据地图等可视化技术,可将质量状态、时空分布等信息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例如对不合格构件在结构图上标示,可直观看出问题构件的位置分布;对同线产品的质量指标做趋势图,可判断偏差发生的时间点。
结束语:工程检测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需要在检测仪器、检测技术、数据分析等方面不断创新。只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检测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需求,为提升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工程检测还需要在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等方面持续探索,以期实现检测过程的高效协同和质量管理的精准把控。
参考文献:
[1]刘亮,张磊.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检测质量控制[J].大众标准化,2025,(01):167-169.
[2]高明.建筑工程施工中材料检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4,23(04):72-74.
[3]杨茂兴.新时期公路工程施工试验检测和质量控制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07):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