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河道生态修复中水生植物配置模式与净化效果研究

作者

宋骏

上海南汇水利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1399

摘要:本文以南汇新城镇2023年中小河道整治工程为案例,探讨了水生植物配置模式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及其净化效果。通过分析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及浮叶植物的配置策略,结合底栖动物和鱼类调控技术,研究了不同水深条件下的植物群落构建方法。结果表明,合理的水生植物配置能显著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水质,并为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保障。本研究为类似河道修复工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河道生态修复;水生植物;配置模式;净化效果;生态系统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河道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生态修复成为改善水环境的重要途径。水生植物作为生态修复的核心要素,其配置模式直接影响净化效果和生态系统稳定性。本文以南汇新城镇河道整治工程为例,研究水生植物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配置策略,分析其对水质净化和生态恢复的作用,旨在为类似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水生植物配置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水生植物的生态功能

水生植物群落为亲水的水鸟、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和栖居场所。水生动植物以及非生物物质的相互作用和循环往复,使得水体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水生生态环境,从而保存了水生环境的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在固碳释氧的同时,水生植物还会吸收水体中许多有害元素,如氮、磷,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净化水质,改善水体质量,恢复水体生态功能。水生植物历来是构建水景的重要素材之一,像风吹苇海、月照荷塘这类风光,都会令人触景生情产生美的遐想;而曲水荷香、柳浪闻莺这类景点,皆是因为用水生植物造景而远近闻名。

2.2 配置模式的设计原则

科学的水生植物配置需要遵循以下核心原则:空间维度上,应根据水深梯度实施垂直分层配置,通常将挺水植物(如芦苇、香蒲)布置在0-0.3m的浅水区,浮叶植物(如睡莲、荇菜)配置在0.3-1.5m区域,沉水植物(如苦草、眼子菜)种植在1.5m以上深水区,形成立体净化格局。物种选择上需注重功能互补,包括快速生长型与慢生型搭配、常绿品种与季节性品种结合、吸收型与吸附型植物组合,建议每个河段选择4-6个优势种,保持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1.8-2.5之间。生态适应性方面,应优先选择乡土物种,其存活率可比外来物种高20-30%,同时要考虑植物对水流速、pH值、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景观协调性要求植物配置与周边环境风格统一,如城市河道可增加观花植物比例,自然河道则侧重原生植被恢复。实践表明,符合这些原则的配置方案可使净化效率提高40%以上,且维护成本降低30%。

2.3 案例工程的水生植物配置

南汇新城镇河道整治工程创新性地采用了"三层五区"的植物配置模式:表层漂浮区布置生态浮床,种植梭鱼草(21株/m²)和水生鸢尾,形成面积约2000㎡的浮动湿地;浅水过渡区配置再力花、千屈菜等开花挺水植物,种植密度16株/m²,打造宽度2-3m的滨水花带;深水核心区构建以矮生苦草(覆盖率≥60%)为主,马来眼子菜(30%)和金鱼藻(10%)为辅的沉水植物群落,总面积达9.16万㎡。针对不同水深进一步细分:≤1m区域以苦草为优势种(生物量1.2kg/m²),1-2m区域混种苦草和眼子菜(比例6:4),>2m深水区则以眼子菜为主(生物量0.8kg/m²)。这种配置充分发挥了各生态位的功能优势,使水体透明度从原来的0.3m提升至1.2m,TN、TP浓度分别下降58%和63%,同时形成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工程特别注重种间关系调控,通过控制苦草与眼子菜的种植比例,避免了种间竞争导致的群落退化,这种精细化配置方式为类似工程提供了重要参考。

三、水生植物配置的净化效果分析

3.1 水质改善效果

水生植物对水质的改善效果主要体现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层面。在物理层面,密集的植物群落能够有效减缓水流速度,促进悬浮物的沉降,使水体透明度提升60-80%。化学净化方面,监测数据显示沉水植物对氮、磷的吸收效率尤为显著,其中总氮去除率达到55-65%,总磷去除率为50-60%,这主要得益于植物组织对营养盐的直接吸收以及根系泌氧形成的微好氧环境促进了硝化反硝化作用。在生物净化层面,水生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附着基质和碳源,使得根际微生物数量比开放水域高出2-3个数量级,这些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物、转化营养盐等过程进一步净化水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矮生苦草等沉水植物还能分泌化感物质抑制藻类生长,使藻类生物量降低40-50%,这种生物抑制作用显著改善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此外,不同植物组合的协同净化效果优于单一物种,如苦草与金鱼藻混种时对磷的去除效率比单一种植提高15-20%,这表明科学的植物配置能产生"1+1>2"的协同净化效应。

3.2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水生植物配置通过构建复杂的生态网络显著提升了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栖息地营造方面,茂密的植物群落为各类水生生物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环境,调查显示植物区的底栖动物密度达到300-500ind/m²,是裸底区域的5-8倍,其中螺类、摇蚊幼虫等分解者加速了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在食物网构建上,形成了"沉水植物-底栖动物-鱼类"的完整营养级联,特别是通过投放青虾等杂食性生物和鳜鱼等肉食性鱼类,有效控制了野杂鱼种群,使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更加高效。研究还发现,配置水生植物后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显著提高,在外源污染冲击下,植物区水质的恢复速度比对照区快2-3倍,这主要归功于植物-微生物联合体的缓冲作用。长期监测数据显示,经过3-5年的演替,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从初始的1.2提升至2.5以上,系统呈现出更高的复杂性和稳定性,这种自我维持能力的形成标志着生态系统已进入良性循环阶段。

3.3 景观与生态协同效益

科学的水生植物配置实现了环境效益与景观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空间设计上,采用"近岸挺水植物带-中层浮叶植物区-深水沉水植物群"的立体布局,既满足了不同生态位物种的需求,又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层次。植物选择上注重观赏性,如滨水廊道选用再力花、千屈菜等花期长、色彩艳丽的挺水植物,其盛花期景观优美度评分达4.5分(5分制)。浮动湿地则创新性地将净化功能与景观艺术结合,采用几何图案的浮床种植梭鱼草、水生鸢尾等植物,在净化水质的同时成为河道亮点。季节配置方面,通过选择不同物候期的植物品种确保四季有景,如春季的菖蒲、夏季的荷花、秋季的芦苇、冬季的苦草,使河道景观呈现动态变化的美感。这种生态景观设计不仅提升了周边地块价值(调查显示滨水房产溢价达15-20%),更重要的是通过优美的环境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为后续生态维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跟踪调查表明,景观化处理的河段公众满意度达90%以上,远高于传统硬化河道的60%,充分证明了生态与景观协同设计的重要性。

四、水生植物配置的技术优化

4.1 水深适应性配置

水生植物的配置需根据河道不同水深区域的生态特点进行科学设计,以确保其存活率并发挥最佳净化效果。对于水深≤1m的浅水区,光照充足且水温变化较大,适宜种植矮生耐寒苦草等低矮型沉水植物,这类植物具有耐寒性强、生长周期稳定的特点,能够有效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抑制藻类繁殖。在水深1-2m的中等深度区域,水体光照条件适中但流动性较弱,可选择马来眼子菜和金鱼藻等中大型沉水植物进行搭配种植,马来眼子菜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够通过发达的根系固定底泥,而金鱼藻则通过快速生长吸收水中过剩的氮、磷元素,二者协同作用可显著提升净化效率。对于水深2-2.5m的深水区,光照较弱且溶解氧含量较低,需选择耐低光、耐低氧的深水型沉水植物,如以马来眼子菜为主、搭配少量金鱼藻的群落结构,同时辅以人工增氧措施,确保植物正常生长。此外,在配置过程中还需考虑植物群落的季节演替,例如冬季可补充耐寒品种,夏季增加快速生长的浮叶植物(如睡莲),以维持全年净化效果的稳定性。通过这种分层、分区的科学配置,能够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在不同水深条件下的生态功能,实现河道水质的持续改善。

4.2 动态调控技术

动态调控技术是水生植物配置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通过智能设备和生态工程手段调节水体环境,为植物生长创造最佳条件。智能曝气系统是其中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浮水喷泉曝气机或太阳能增氧机,能够有效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促进水生植物的新陈代谢和根系发育,同时抑制厌氧菌的繁殖,减少底泥污染物的释放。生态围隔则用于隔离外源污染和调节水流,例如PVC挡水裙布和可升降围隔可根据水质和水量变化灵活调整,在汛期通过卷扬机升高围隔防止洪水冲击植物群落,而在枯水期降低围隔以促进水体交换。此外,结合水体流动模拟技术,可在河道中设置人工循环装置,避免死水区的形成,确保水生植物分布均匀且生长健壮。动态调控技术还包含实时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采集水温、pH值、溶解氧等数据,结合物联网平台进行分析,为植物配置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例如,当监测到某区域溶解氧不足时,可自动启动增氧设备;当发现植物覆盖率下降时,可及时补种或调整种类。这种“监测-调控-优化”的闭环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提升水生植物配置的精准性和适应性,保障生态修复工程的长期有效性。

4.3 长效维护机制

水生植物配置的长期稳定性依赖于科学的长效维护机制,包括定期养护、生态调控和动态监测三个方面。在养护方面,需定期清理水体中的杂草、垃圾和外来入侵物种(如福寿螺),避免其挤占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间或破坏群落结构。同时,对生长衰弱的植物进行补种或更换,例如在春季补植矮生苦草,秋季补植马来眼子菜,以维持植物群落的连续性和多样性。生态调控是维护水质和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手段,通过合理投放本土底栖动物(如螺类、贝类)和鱼类(如肉食性鱼类),构建完整的食物链网络。底栖动物能够加速有机碎屑的分解,促进底泥矿化;鱼类则可控制浮游动物和藻类的数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此外,动态监测是长效维护的基础,通过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COD、氨氮、总磷)和生物指标(如植物覆盖率、鱼类种群数量),评估生态修复效果,并及时调整维护策略。例如,若监测发现某区域藻类爆发,可临时增加曝气设备或投放枝角类浮游动物进行抑制;若发现沉水植物退化,则需分析是否因光照不足或营养过剩导致,并采取相应措施。长效维护机制还需结合社区参与和数字化管理,通过建立河道养护档案和公众监督平台,形成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确保水生植物配置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五、结论

水生植物配置是河道生态修复的核心技术,其科学性和适应性直接决定净化效果。南汇新城镇工程表明,分层配置沉水、挺水和浮叶植物,结合动物调控和智能技术,能显著提升水质和生态功能。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植物与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优化配置模式,推动生态修复技术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严.水生植物在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西北园艺,2025,(04):43-47.

[2]邹育新.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水利技术监督,2025,(03):229-231+254+298.

[3]凌海.水环境治理中的河道生态修复实践与挑战[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11):115-117.

[4]张萍萍,肖紫慧,程昕,等.城市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OL].人民长江,1-9[2025-05-09].

[5]邹育新.生态浮岛技术在城市河道生态修复中的应用与进展[J].水利技术监督,2024,(07):26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