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发挥高校音乐特色引领音乐之都高质量发展

作者

何艺 于俏 刘建鹏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在“音乐之都”哈尔滨的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师范类高校作为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践价值与战略意义。本文以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例,通过梳理其历史积淀、教学特色与社会服务经验,提出三条实践路径:其一,构建“规范化+市场化”音乐表演产业链,塑造哈尔滨城市音乐品牌;其二,以音乐为媒介推动文旅融合创新,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景;其三,深化“音乐+思政”教育模式,培养德艺双馨人才以服务社会。研究表明,高校需通过特色学科建设、产学研协同及文化输出,激活城市音乐经济、提升文化软实力,最终实现音乐艺术与城市进步的同频发展。

关键词:音乐之都;文化传承;文旅融合;音乐经济

引言音乐之都建设与高校使命的双向耦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0年授予哈尔滨“音乐之都”称号,标志着其音乐文化积淀与国际影响力得到获权威认可。然而,新时代背景下,城市音乐品牌同质化、文旅融合深度不足、音乐人才结构性短缺等问题,制约着哈尔滨音乐产业的持续性发展。作为扎根本土的师范类高校,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67年办学经验(1956年至今),以唐学咏先生、汪立三先生等先驱奠基的学术传统,通过《大荒魂》史诗歌舞剧创排、国家级社科项目攻关、国际赛事获奖等实践,积累了“教学—创作—表演—服务”四位一体的综合优势。本研究旨在挖掘高校音乐特色与城市发展的协同机制,为音乐之都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范式。

二、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特色优势解析

1.“舞台即课堂”的实践育人体系

学院将思政教育融入舞台实践,通过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国际音乐节等高规格展演,构建“以演促学、以艺润德”教学模式。例如:红色主题原创音乐舞台剧《大荒魂》的创排过程中,师生通过挖掘东北抗联历史素材,将家国情怀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实现专业技能与价值观塑造的双重提升。每周《音微课堂》的举办,让课堂教学与舞台表演充分融合。每年的《室内乐课程实践交流音乐会》让课堂教学成为舞台实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让舞台实践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撑 。2024年《喜迎亚冬会·首届哈师大音乐学院冬之旅交响音乐节》的举办,让课堂教学扩展到校园美育文化之中,在提升专业学科教学水平的同时,扩展学生舞台表演的范围与广度。此类实践不仅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更向社会输出了兼具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的音乐作品,逐步构建“舞台实践育人体系”。

2.“就业导向型”音乐教育学科

作为全国知名师范类高校,学院通过“基础理论+教学实训+社会需求”的三维课程体系,培养契合中小学美育改革需求的复合型师资人才。在数字化、人工智能发展的今日,“就业导向型”音乐教育学科人才的培养会更注重先进性、全面性、综合性发展方向。

3.“跨学科+新业态”的学科创新布局

学院率先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治疗等交叉学科,并成立电子音乐制作中心、流行音乐工作室等平台。以非遗保护为例,团队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原满族萨满音乐、赫哲族伊玛堪说唱等濒危艺术形式,相关成果被纳入黑龙江省文旅厅“非遗活化利用项目库”,直接助力龙江地方文化AI数字化开发与旅游体验升级。音乐治疗空间站缓解学生的心里压力,为师生搭建心灵疗愈平台。

三、高校引领音乐之都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1.构建“场景化音乐产业链”,激活城市音乐经济

分级表演体系搭建:根据城市空间特性设计差异化的音乐场景。中央大街等商业街区主打轻爵士、流行音乐Live秀;索菲亚教堂广场呈现古典音乐会;冰雪大世界嵌入电子音乐光影秀。通过“政府规划+高校创编+企业运营”模式,实现高校艺术价值与政府商业效益的平衡。

音乐节庆品牌升级:以“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为基础,联合文旅部门开发四季主题音乐节(如春季民谣季、冬季冰雪电音节),并引入高校原创剧目巡演、国际大师工作坊等环节,增强活动吸引力与衍生消费。

2.深化“音乐+文旅”融合,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音乐叙事与在地文化挖掘:组织师生团队采集老道外中华巴洛克街区、中东铁路公园等历史地标的“声音记忆”,创作《老街变奏曲》《铁轨上的音符》等情境音乐作品,通过二维码导览系统实现“走到哪听到哪”的沉浸式游览。

3.推行“音乐社会服务工程”,提升城市文化凝聚力

社区美育行动计划:联合社区开展“银龄合唱团”“少儿音乐启蒙营”等公益项目,由高校师生提供课程设计与教学支持,年均服务超5000人次。此举既强化高校社会责任,又培育潜在音乐消费群体。

行业人才终身教育:面向中小学教师、文化馆从业人员开设“音乐教学法”“非遗传承研修”等定制课程,助力在职人员专业能力迭代,间接提升全市音乐公共服务水平。

4、数字化教学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

数字化教学能够为学校与社区、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服务部们搭建平台,数字化平台会展示出社区发展中,企业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为高校的教学提出问题指引,同时,学校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源也可以运用于社区建设,博物馆、展览馆讲解之中,高校与社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问题与办法相结合,真正做到高校教学服务社会的职能,进一步做到产学研的发展、校企合作、交流办学、产品服务运用于社会。

四、保障机制与实施建议

1. 政策协同机制:建议市政府将高校音乐资源纳入《哈尔滨市音乐产业发展规划》,设立“高校艺术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鼓励校企合作开发音乐文创产品。

2. 跨域合作平台:成立由高校、文旅企业、行业协会组成的“音乐之都发展联盟”,定期举办产学研对接会,推动项目落地。

3. 国际传播战略:依托哈尔滨师范大学与俄罗斯、韩国等高校的合作网络,联合制作跨境音乐节、线上联合展演等内容,提升哈尔滨音乐文化的国际能见度。

五、结论

师范类高校凭借其学术积淀、人才储备与社会服务功能,可在音乐之都建设中发挥“智库”“引擎”“纽带”三重作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实践经验表明,唯有将高校特色深度融入城市发展战略,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多方主体活力,方能实现艺术价值与城市发展的共赢,为全球音乐之都建设提供“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市文化和旅游局.哈尔滨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Z].202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评估报告:哈尔滨音乐之都(2010).[EB /OL]https://www.unesco.org/zh/creative-cities.

[3]张伯瑜.非遗音乐保护的“数字化生存”路径探析[J].中国音乐学, 2021(3):45-52.

项目支撑:黑龙江省教育厅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项目--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室内乐实践与理论研究》No.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