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韩立群
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肩负着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使命。本文从经典诵读、故事讲述、节日体验、书法练习、综合实践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寓言、古诗词、成语故事等具体案例,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一、经典诵读:以诗词为媒,感悟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语文教材精选了大量经典诗词,如苏轼的《题西林壁》、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教学中可通过反复诵读、情境赏析、历史背景解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哲理与情怀。例如,学习《题西林壁》时,通过“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象,引导学生领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智慧;在《己亥杂诗》中,结合清末社会背景,激发学生对爱国情怀的共鸣。此外,《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唐诗、宋词等古典诗词,都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教师可作为补充诵读材料,借助晨读、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韵律中体会传统道德观念,如“人之初,性本善”传递的向善思想。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发音、语调,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中的文化内涵,体会古人的智慧与情怀。
二、故事讲述:以寓言为引,传递价值观念
寓言、成语故事及民间传说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这一特点,通过讲述与中华文化相关成语故事、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例如,教学《狐假虎威》时,通过分析狐狸借助老虎威势欺压百兽的情节,引导学生批判虚伪、倡导真诚;《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则展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中可结合七夕节习俗,延伸讨论“忠贞”“勤劳”等传统美德。成语故事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谦让、坚持等品质的意义。例如,学习“愚公移山”时,让学生讨论“面对困难是否应坚持不懈”,从而深化对中华精神的理解。
三、节日体验:以习俗为桥,浸润文化认同
传统节日是文化渗透的天然契机。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教师可以结合这些节日,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端午节学习《端午粽》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包粽子、讲述屈原的爱国故事,体会“家国情怀”;清明节结合杜牧《清明》等诗词,开展祭扫先烈、诵读经典活动,传承慎终追远的传统。春节前夕,设计“写春联”“剪窗花”等实践任务,结合书法教学,让学生理解“福”字的吉祥寓意;重阳节开展“敬老孝亲”主题活动,通过为长辈制作贺卡、登高远眺等,强化尊老爱幼的美德。
四、书法练习:以汉字为基,传承文化基因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师可以通过开设书法课程,引导学生练习书法,品味汉字的韵味。在书法练习中,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耐心和审美能力,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教学中可结合汉字演变史,如从甲骨文到楷书的形态变化,让学生感受“字如其人”的书写哲学。例如,讲解“孝”字时,从“老”与“子”的结构解析,引申出赡养父母的文化内涵。又如,齐白石创造“烤”字的故事,则生动展现了汉字创造的智慧,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书法练习不仅是技能培养,更是审美与品格的塑造。教师可通过示范书写、名家作品赏析(如王羲之《兰亭序》)、班级“书法小达人”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五、综合实践:以活动为径,深化文化体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例如,学习《王戎不取道旁李》后,让学生创作漫画再现故事,理解古人智慧;围绕“梅兰竹菊”设计诗配画作业,体会“四君子”象征的高洁品格。课外可组织参观博物馆、古迹研学,如故宫文物展、孔庙礼仪体验等,让学生直观感受文化积淀;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结合课文《京剧趣谈》,通过观看京剧表演、尝试画脸谱,激发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结语】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需以教材为依托,以实践为路径,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诵读经典、讲述故事、体验节日、练习书法、开展实践等多维策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形成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唯有如此,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超越形式,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底色,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