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武永爱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正重塑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为教学质量评估范式革新提供技术动能。传统评价模式受限于经验主义倾向与认知偏差,难以系统解构教学活动的多维效能。基于深度学习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智能评价系统,通过教学行为数据化采集与多模态信息融合分析,构建涵盖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素养提升的全要素评估矩阵。算法模型对课堂互动轨迹、学习行为序列及学业成果关联性的深度挖掘,实现教学效能的客观量化与动态追踪。这种技术赋能的评价体系转型,不仅突破主观评价的局限性,更通过精准诊断与反馈机制促进教学策略优化,为教育公平实现与教学质量跃升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撑。

关键词: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构建

引言

在高等教育日益重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今天,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成为改革的重点。人工智能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力量,正逐渐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智能化手段,可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方位、多维度监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针对性的反馈。构建人工智能赋能的高校教学评价模式,不仅能够提升评价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激发教学创新活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1.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现状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范畴不断拓展且深化。在大数据、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持续演进的背景下,人工智能逐步渗透至高校教学评价领域,推动传统教学模式实现创新性变革。借助智能分析系统,高校可同步获取并分析学生学习数据、行为轨迹以及教师教学行为,为教学评价提供客观且精确的数据依据。此类技术赋能教师深入洞察学生学习状况,适时优化教学策略;同时为教学管理部门生成全面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助力教学资源实现高效配置。人工智能在自动批改作业、智能辅导、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场景亦彰显出显著优势,显著提升教学评价的效能与质量,为高校教学评价模式的革新注入强劲动力。

2.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的理论构建

2.1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

评价指标是评价体系的基石,它明确了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标准,通常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等,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的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涵盖了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评价标准是评价的依据,它规定了各项指标应达到的水平或程度,通常采用等级制或分数制来表示。这些标准有助于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评价方法也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如何收集、处理和分析评价数据,以及如何得出评价结论。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能够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主体和客体也是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评价主体即实施评价的组织或个人,评价客体则是被评价的对象,如教师、学生或课程等。

2.2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评价体系的理论根基深植于多学科领域的交融互鉴,教育学、心理学与统计学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教育学为评价体系确立了根本性的教育宗旨与教学导向,厘定了评价的核心指向与关键要点,着重指出评价应致力于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助力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心理学则深入剖析了学生学习与认知的内在规律,为评价指标的架构提供了严谨的科学参照。借助心理学理论,能够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特质与需求,进而拟定出更契合学生实际状况的评价准则。统计学为评价体系贡献了数据处理与剖析的科学方法,保障了评价的客观性与精准度。运用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可对收集的评价数据实施规范化处理,从而得出具有可信度的评价结论。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石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结晶,为构建科学、完备的评价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根基。

2.3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

评价体系的框架构建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其核心在于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和有效性。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原则,确定评价所要衡量的核心要素,如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果等。根据这些要素,设计出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具体的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权重分配。在框架构建中,还应考虑评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评价体系的框架还应包括反馈和改进机制,以便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通过这样的框架构建,可以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的技术实现

3.1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采集技术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中占据核心地位。于高校教学场景里,数据采集技术借助多元渠道与方式,全方位、即时性地汇聚教学流程中的各类数据。这些数据涵盖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像在线学习的时长、作业提交状况、课堂互动频次等;教师的教学行为数据,例如授课时长、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课堂管理成效等;还有教学环境数据,诸如教室设施的使用状况、教学资源的分配情形等。数据采集技术运用传感器、智能设备、网络日志等工具,达成数据的自动化、无察觉采集,保障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并且,借助数据清洗、预处理等流程,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筛选、整合与格式化处理,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提供优质的数据支撑,进而助力实现更为精准、高效的教学评价。

3.2数据分析技术

数据分析技术在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借助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前沿算法,对采集的海量教学数据展开深度剖析与挖掘。借助数据分析,能够揭示教学流程里的潜在规律与关联,例如学生学习习惯和成绩之间的关联、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内在联系等。这些分析结果有助于教师更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也能为教学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参考,优化教学资源分配,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同时,数据分析技术可达成教学评价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提升评价效率与精准度,降低人为因素干扰,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在高校教学评价领域,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已成为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3.3结果呈现与反馈技术

结果呈现与反馈技术是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在数据分析完成后,如何将复杂的分析结果以直观、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是这项技术的关键所在。通过图表、报表、仪表盘等多种形式,结果呈现技术能够将数据分析结果可视化,使教师、学生和管理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教学评价的全貌和细节。同时,结合个性化推荐算法,反馈技术能够为不同用户提供定制化的反馈建议,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此外,结果呈现与反馈技术还注重实时性和互动性,确保用户能够及时获取最新评价信息,并参与讨论和交流,形成良性互动的教学评价生态。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增强了教学过程的透明度和参与度。

结束语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新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期待未来教学评价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助力教育创新与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魏邦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评价模式改革与建构研究[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5,6(01):79-82

[2]王锦丽.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教学评价模式构建研究[J].作家天地,2024,(26):37-40.

[3]厉锐.工作坊式教学模式下高校美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研究[J].美术文献,2024,(07):129-131

[4]陈晋,许瑶.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7(03):124-132.

[5]刘卓.多元智能视角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模式的探索[J].明日风尚,2017,(0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