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视域下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互动研究
冷妮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阶段中,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互动成为了业界广泛研究的重点。从艺术接受的角度分析,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之间形成了密切相关的联系,为夯实学生们的音乐素质与艺术情操保驾护航。本文主要通过例证、调查分析等研究方法,首先分析了二者融合发展的基本要求。其次,有机阐释了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的开展形式,包括利用教科书类资源、拓宽多媒体类渠道、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最后,在优化路径方面,可以创设音乐展示情境、赏析乐曲内在情感、感悟作品文化思想。
关键词:新课改;音乐鉴赏;课程思政;双向互动
在新课改工作日益推进的背景下,音乐鉴赏已经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对学生艺术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夯实起到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主要运用调查分析、例证等研究方法,首先有机阐释了新课改视域下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的基本要求,其次有效梳理了二者相互融合过程中的开展形式,为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改视域下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的基本要求
为了契合新课改的实际要求,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互动必须以艺术接受为角度嵌入,保证音乐作品在进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形成艺术作品本身、创作者、鉴赏者三位一体的体系闭环,为开展积极能动的鉴赏与批评活动保驾护航。一方面,需要教师以主题视角来搭建教学框架,保证教学环节的有机嫁接。现如今,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双向发力以教学标准与单元教学内容为基础,注重挖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基础与潜能优势。很多教师在主题搭建与教学框架设计中秉持科学性原则,对音乐鉴赏中内在的诗歌、舞蹈、戏剧、电影电视元素进行了有效挖掘,在架构一系列关联要素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核心主旨进行了启发式教学。另外,教师在相关教学目标中,更加升华了情感与价值观态度的要点,帮助学生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视角来理解音乐的本质,提升他们的音乐鉴赏与核心素养能力。另一方面,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互动工作也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形成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共同发力的格局。与此同时,教师充分发挥了统筹指导与把关定向的关键性作用,力求实现对学生的音乐理解与情感把握,保证课堂内的整体教学效果实现了质的提升。因此,在新课改视域下,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双向互动需要立足单元整体的教学视角,从教学特点进行有效分析,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模式单一、形式单调、内容乏味等问题。除此以外,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更需要以提升趣味性与实效性为目标,全面夯实学生的情感、能力、素养。
二、新课改视域下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的开展形式
1、利用教科书类资源
在新课改视域下,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是丰富单元教学内涵的必备条件,而教科书资源的有效利用遵循了艺术接受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对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具备更加深刻的理解。现如今,为了提升音乐鉴赏在艺术课程中的地位,以及通过音乐鉴赏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内涵与实质内容,最大化的呈现教科书资源中的艺术接受效果。众所周知,教科书作为音乐鉴赏课程中的重要资源素材,虽然并不能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但是很多学校对教科书内容的挖掘依然做足了功夫,在对教科书资源整合的过程中,与其他相关音乐鉴赏资料进行了有机嫁接。除此以外,教科书是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的基本载体,教师以教科书内容作为基本延伸,帮助学生了解到音乐鉴赏作品背后的一系列鲜活知识,而包括音乐家传记、音乐点评文章在内的资源为课程思政的引入提供了故事范本,这样教科书资源无疑呈现出艺术接受的相关要求,保证学生进一步了解音乐鉴赏作品的有机内涵。
2、拓宽多媒体类渠道
在传统的音乐鉴赏课中,多媒体资源并没有发挥出较强的优势,但是在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多媒体资源具有直观、生动的技术优势,为艺术接受主观条件的实现创造了前提。众所周知,接受主体在借助客观条件时,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审美鉴赏力、艺术素养与文化修养,促使艺术接受取得实质性效果。例如,在音乐与戏剧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学通过借助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加深了对音乐作品本身与创作者的内在心理,而课程思政的实施更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切入点。与此同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们更加了解了音乐鉴赏作品的节奏、旋律。以歌剧《卡门》为例,其舞蹈设计与实景画面,都是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的研究话题,而课程思政的嵌入以情境植入的视角,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熟知度,更为提升他们的欣赏力铺平了坚实的道路。
3、实施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接受泛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建构一种强有力的意义关系,这种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众所周知,音乐鉴赏是一种综合性学科,它在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夯实了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的效果。例如,很多院校在形成专业化教学梯队的同时,经常邀请著名的音乐家、戏剧家来做客讲座。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建构起了学生与专家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更好的学习知识。另外,课程思政的嵌入,促使学生更好在实践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好,为他们养成良好的音乐情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很多院校对网络资源的开发也是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要体现,教师通过整合与筛选有益的网络资源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范本,而在线音乐欣赏、校内音乐学习交流平台、音乐鉴赏论坛等活动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培养了他们在音乐鉴赏领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新课改视域下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双向互动的优化路径
1、创设音乐展示情境
音乐是一门展现非语义性特征的艺术形式,它与情境之间形成密切相关的联系。从艺术接受的角度,鉴赏音乐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感性魅力、理性内涵,这样学生才可以从主观层面深化对作品的直观性认识,共同营造出课程思政需要的情境化教学。例如,在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融合教学过程中,在民族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工具,让学生观看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等图片,从而实现了解音乐鉴赏作品感情与内涵的效果。与此同时,不同艺术接受者对作品的认识各不相同,由于受到自身经历、文化修养等因素的影响,这也要求学生应该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与音乐情操,形成对音乐鉴赏作品深刻了解的内驱力。另一方面,一部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音乐鉴赏作品,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中介载体,创设音乐展示的内容情境。以《辛德勒》的名单为例,在音乐鉴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为讲述影片故事做好形式辅助。并且在课程思政嵌入上,带领学生直观了解作品背后所传递的思想,而具体化情境的创设更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美好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必须为之奋斗加以珍惜。
2、赏析乐曲内在情感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欣赏与跟唱是一项重要的活动,而在课程思政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大学生在赏析乐曲内在情感的同时,学习到作品背后的内涵价值与现实意义。以《白毛女》为例,在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完整的认识作品背景、风格与内容,这种认识有利于为跟唱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乐曲内在情感的赏析不仅仅需要停留在声音层面,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是课程思政嵌入后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点对点标注的方式完成对乐曲旋律的拆分讲解,以后续故事与思想感情的传达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在艺术接受层面的主观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探究与自主探究相互结合的方式,在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上,全方位的剖析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调性特征等方面,充分鼓励学生形成启发诱导的学习思路与独立思考的思维形式。
3、感悟作品文化思想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带领学生进行深入赏析,理解乐曲创作的现实意义,感悟其背后的文化思想。以《人民英雄纪念碑(选段)》为例。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思考纪念碑的作用及其蕴含哪些情感。同时教师也可从纪念碑的形状、结构、造型和雕刻技法入手,带领学生思考其与乐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教师可联系红色文化节日,以党、国家发展脉络为切入点,结合影像资料带领学生感受该曲目所表达的文化、情感及思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其正确的行为习惯。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视听资源开发,结合图像、音乐剧等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大意的同时,理解音乐是如何塑造具体人物形象的。
结语
新课改的科学推进是基于单元整体视角的工作,这项工作为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与双向互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在音乐鉴赏与课程思政互相嵌入的过程中,教育教学工作有利于提升学生了解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必须立足新课改的具体实际,科学挖掘音乐鉴赏作品中的内在价值,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赋能,保证各项教育教学资源各尽其用,推动相关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丹.课程思政背景下高校美育课程实施路径研究——以音乐鉴赏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2,(27):41-43.
[2]牟艳丽.价值引导与美育塑造:高校公共美育课程思政路径探索——以红色经典音乐融入“音乐鉴赏”课程教学为例[J].大学,2023,(17):98-101.
[3]王莹,张波,滕跃民.“三维五动”模式音乐鉴赏课程思政探索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04):41-44.
[4]周璟.“三全育人”体系下美育通识课程“中国音乐鉴赏”的思政改革研究[J].品位·经典,2023,(15):115-117.
[5]王珲.“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音乐鉴赏”课程思政的建设与路径探索[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3,31(11):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