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实验支持下的小学科学课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分析
王红英
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大堡子小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小学科学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具有关键意义。小实验作为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地丰富学习方式并提升其有效性。本文深入探讨小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作用,从多方面分析其如何助力学生知识构建、兴趣激发以及思维拓展等。通过阐述不同类型学习方式与小实验的结合效果,揭示小实验支持下小学科学课学习方式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旨在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以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在科学领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小实验;学习方式;知识获取;兴趣培养;思维发展
0引言
在当今教育强调实践与创新的背景下,小实验在科学课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小学科学课是开启学生科学探索之门的重要课程。科学课程在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增强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素养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对科学实验课程来说,既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欲望,也能够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掌握更多的科学理论、科学现象与科学知识。同时,不同的小实验可以与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如自主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情境学习等,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小学科学课学习方式的有效性,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为其未来在科学领域的深入学习和探索埋下希望的种子。
1小实验助力知识构建
1.1实验现象直观呈现
小实验能够将科学知识以直观的实验现象展示出来。在小学科学课中,许多科学原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单纯通过课本的文字描述理解。例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现象时,教师可以通过简单的“筷子插入水中变弯”的小实验。学生能够亲眼看到筷子在水中与空气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这种直观的视觉冲击让他们对光的折射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如“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进行“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当逐渐抽出真空罩中的空气时,学生能听到闹钟声音逐渐变小直至消失,这一现象生动地说明了声音传播与介质的关系。通过这些小实验,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科学知识,而是基于直观的实验现象构建起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记忆,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有效性。
1.2实验操作深化理解
学生亲自参与小实验操作对于深化知识理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学习“电路连接”时,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电路的连接实验,学生需要自己动手连接电池、导线、灯泡等元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灯泡不亮等问题,通过检查线路连接、更换元件等操作,他们逐渐理解了电路的基本原理,如通路、断路的概念。在“植物的生长过程”实验中,学生亲自播种、浇水、施肥,观察植物从种子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全过程。他们会记录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在这个实践操作过程中,学生对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肥力等有了深刻的体会,这种通过自身操作获得的知识理解远比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加深入和持久,有力地提升了学生在科学课上知识构建的效果。
2小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2.1趣味实验引发好奇
充满趣味的小实验能够迅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小学科学课的起始阶段,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小实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会跳舞的盐”实验,将一个碗放在桌面上,在碗口覆盖一层保鲜膜,然后在保鲜膜上撒上一些盐,当对着碗大声喊叫时,盐就会在保鲜膜上跳动起来。这个奇特的现象会让学生感到无比新奇,他们会迫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从而激发了他们对科学课的兴趣。还有“彩虹桥”实验,利用纸巾的吸水性和色素的扩散性,在纸巾上呈现出彩虹般的颜色渐变,这种美丽而神奇的实验效果能让学生对科学世界充满向往,主动投入到后续的科学课学习中。
2.2探索实验满足求知
小实验中的探索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在科学课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有探索性的小实验。例如在学习“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模拟地球公转的小实验,让学生通过调整地球模型的倾斜角度和公转位置,观察光线照射区域的变化,从而探索四季形成的原因。在“动物的行为习性”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蚂蚁的觅食路线、蜜蜂的筑巢行为等,探究动物行为背后的本能和环境适应机制。这些探索性小实验让学生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未知领域,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感受到科学的魅力,保持对科学课的高度热情。
3小实验拓展思维空间
3.1实验差异启发思考
不同小实验结果的差异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在“物体的热胀冷缩”实验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对固体(如金属棒)、液体(如水)、气体(如空气)进行热胀冷缩实验。学生会发现虽然都存在热胀冷缩现象,但不同状态的物质在实验现象上有明显差异,如固体的热胀冷缩相对不明显,液体较为明显,气体则非常显著。这种差异会促使学生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引导他们深入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分子运动规律。在“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实验中,对比沙漠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习性差异,学生需要思考环境因素是如何影响植物的进化和生存策略的,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他们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2实验意外催生创新
小实验中偶尔出现的意外情况往往能催生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化学变化中的颜色变化”实验中,原本按照教材步骤应该出现某种特定颜色变化,但由于实验材料的纯度或操作顺序的细微差异,出现了不同的颜色结果。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不要将其视为失败,而是思考为什么会出现意外颜色,是否可以利用这种意外创造新的实验或发现新的知识。在“电磁感应现象”实验中,如果实验装置的连接或磁场强度发生意外改变,导致感应电流大小与预期不同,学生可以思考如何调整实验条件来增强或改变电磁感应效果,这种对实验意外的积极应对和思考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他们敢于突破常规,在科学探索中寻求新的发现。
4总结
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充分重视小实验在教学中的价值,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类小实验,将其与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知识传授、兴趣激发和思维拓展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推动小学科学课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和未来的科学探索之路点亮明灯,使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收获丰富的知识、浓厚的兴趣和广阔的思维视野,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菊清.大概念引领下的小实验教学——以分子引力实验为例[J].实验教学与仪器,2023,40(04):12-14.
[2]王宁宁.家校合作理念下的科学小实验实施对策研究[J].新课程,2021,(11):82-83.
[3]高新美.重视物理课外小实验帮助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3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