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实验教学框架下的课前课后拓展
徐莹婕
浙江省义乌市前店小学 32200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 , 教师角色不断更新 , 教育的广延扩大 , 愈来愈多 的学生不满足与短短 40 分钟的课堂学习 , 他们有旺盛的好奇心 , 强烈的探索欲 , 如何将这些内驱力转化为促进学生二次探索的科学延伸教学 , 是本文想要论述的 关键。依循着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及各项具体目标 , 不断借助课前课后这广袤的阵 地 , 让科学实验教学得到进阶。本文也将以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 们》 的内容为切入点进行具体阐述。
在新版课程标准指导下 , 科学大单元教学日趋成熟 , 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具整 体思维 , 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延性 , 是一线教师不断摸索探寻的新领地。正是秉持 着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探索的教学理念 , 笔者进行了实验教学框架下的课前课 后拓展试验 , 取得了一些较为明显的积极反馈。
一、探索背景: 实验教学示范
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大单元教学的主流模式 , 无论是探究实验、对比试验还 是模拟实验都是课堂常用常新的教学手段 , 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主要动力。 如何借助实验教学的大框架 , 拓展课前课后新阵地 , 打破学生学习受梏于课堂的 传统 , 以实验教学促科学教学的广延性、创新性、实践性有更高的提升。
新修订的教科书单元内、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整体联系愈发强烈 , 以四年级下 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为例 , 学生经过完成学习 , 将会在课与课之间形 成一株完整的凤仙花脉络。

而这 , 也与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形成环环相扣的递进式联系。学生只有不断的经历广延学习 , 一次
次打磨自己对于科学大视角下的探索习惯 , 才能深度挖掘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 掌 握技能之间的进阶应用 , 形成更有发展性的良好科学情感。
本文在选择例证时 , 考虑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是修订后的教科书仍然保留的一块重要知识点 , 同时在本单元中 , 课程标准明确 总学习目标是要“ 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 , 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 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要掌握知识 , 更重要的是运用于生活实际 , 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这样的范例可以在进行其他 章节的备课时 , 借助后文寻找到如何打破学习僵局 , 创设环节让学生主动学、积 极学具有一定的借鉴示范作用。所以本文将借助这一单元, 从三个方面重点阐述 如何拓展课前课后阵地 , 更好的形成实验教学闭环。
二、探索方式: 多样化实验共谋
( ) 抛 : 课前观察筑脊骨
目前修订后的教科书 , 对于大单元融合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 教师不能局限于单堂课的教学 , 更应该挖掘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第三单元作为 一个较为笼统的单元 , 学生前概念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单一环境 , 如何让学生有更大的视角进行学习 , 课前的知识融合是教师需要做好的前期工作。
对此 , 遵循大单元教学的要求 , 本单元的实验教学若能够联系第一单元的生态环境模型 , 预先准备好学生可以进行观察探究的模型极为重要。
所以在课程正式开始前 , 可以将学生在第一单元搭建好的小小生态瓶引入 ,让学生按照以下长期观察内容进行记录。

通过设置这样的课前的观察实验 , 学生能够进一步记录“ 小小生态瓶 ”中可 能有的环境问题 , 在课程开始前有一个直观经验的积累 , 更好的进入到课堂学习。 同时也是为之前生态单元学习做了一个课后延伸 , 形成第一单元的闭环。
( 二 ) 拉 : 课中探究凝脉络
在学生拥有有效直观经验进入课堂后 , 教师需要积极搭建框架 , 让学生的直 接经验有稳当的落脚点 ,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实验的设计上要前后呼应, 让 学生“ 观有所用 , 察有所拓 ”。
以第一课《地球—宇宙的奇迹》 一课为例 , 在课前学生通过“ 小小生态瓶” 的观察记录 , 已经初步知道生物生存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条件 , 所以在课中 ,教 师应当给予适当的模型。比如将不同组的学生模型同台展示 , 从简单生态向复杂 生态排列 , 让学生思维纵深拓展 , 引导学生从生态瓶模型过渡到地球生态系统的 观察探究 , 通过探究实验讨论交流地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必要的条件。
在这过程中 ,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实验记录单 , 添加好方便学生思维 拓展的问题 , 激发学生继续思考的动力 , 比如在这一课中 , 可以准备如下的记录 单 :
注: 通过讨论 , 请小组完成以下记录单 , 有的请打√

借助此记录单 , 学生能有效的对地球提供的基本生存条件有清晰地认知 。同时表格中的“ 月球 ”、“ 火星 ”比较可以让教师在课堂结束后顺势引导学生思考 , 当我们离开地球表面去往其 他星球生活时 , 需要准备什么条件保证生存。
( 三) 推 : 课后实验生精魄
课后的实验设计可以不局限于课堂阵地 , 可以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科学实验的教学课程改革研究 , 进行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研究 , 开发新的教学方法【1】。 借助形式不同的实验或者日常的家庭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好的身体力行。
由于本课的延伸实验 , 探究的是非地球环境所需要提供的环境 ,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的课后探究实验可以是虚拟仿真实验室 【2】,通 过虚实结合 , 一方面帮助学生完成探究 , 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触全新的实验模 式 , 补全课堂 40 分钟教学的不足。
三、探索锚点: 突破要点生成效
( ) 创新实验激趣
小学生对于科学课堂最大的兴趣莫过于课堂实验 , 但并非所有的实验都能够 有效激发学生强烈兴趣 , 促使其主动于课后继续探索科学知识。如何采用新模式 是每位科学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 而在这个单元 , 探索新的科学实验模式更是 困难。
所以如何以“ 新 ”实验 ,“ 小 ”实验为突破口使我们考虑科学实验延伸教学的关 键所在。
( 二) 实验分享提趣
实验教学如何形成持续有效的闭环 , 不仅要满足学生个体成就感 , 更要及时给予正向肯定。学生的兴趣不能是一时兴起的短暂活动 , 如何让学生能够发挥主 观能动 , 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办实验分享活动达成。
此外 , 教师还能组织选评“ 小小实验员 ”、“ 实验积极分子 ”或者集合学生实 验记录整合一学期一册的《实验小报》, 借助这些评价方式 , 不断让学生体验探 究、实验、分享的过程 , 真正达成学生主动学 , 实验拓展课堂延伸的良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马欢 . 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实现条件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 2007.
〔2〕 王宇英 .《“ 虚实结合 ”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 年第 0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