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造价成本预测与效益评估体系构建
杨丽红
韶关市建韶工程造价咨询有限公司 512000
摘要:本文围绕“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造价成本预测与效益评估体系构建展开深入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双碳”目标对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探讨了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构成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包括技术、市场、政策和地域等多维度的动态交互作用。研究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了绿色建筑造价成本预测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与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算法相结合的方法,显著提升了预测精度和适用性。同时,本文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绿色建筑综合效益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了对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效益的科学量化评估。
关键词 双碳目标;绿色建筑;造价成本;效益评估;体系构建
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中国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这一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担当,也为各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其绿色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绿色建筑造价成本预测与效益评估体系,不仅有助于降低绿色建筑的经济门槛,还能为其综合效益的量化评估提供依据,从而推动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绿色建筑的成本构成、影响因素及其综合效益,结合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构建适用于“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建筑造价成本预测模型和效益评估体系,为政策制定者、开发商和投资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助力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双碳"目标的影响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建筑面积和占比持续提升。"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绿色建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推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了建筑行业的低碳转型;另一方面,也要求绿色建筑在节能减排方面达到更高标准,增加了技术难度和成本压力。在此背景下,准确预测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科学评估其综合效益,对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建筑造价成本构成及作用意义
2.1.绿色建筑造价成本构成
绿色建筑造价成本主要包括前期成本、建造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前期成本包括设计咨询、认证评估等费用,这些费用主要用于优化建筑设计、选择环保材料以及通过绿色建筑认证,以确保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目标。建造成本涵盖材料、设备、施工等费用,绿色建筑通常需要使用高性能的节能材料和先进的设备系统,这些材料和设备的成本往往高于传统建筑。此外,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对工艺和技术的要求更高,例如需要采用精细化施工管理以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也会增加施工成本。运营维护成本包括能源消耗、设备维护等费用,绿色建筑通过采用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系统,能够显著降低运营阶段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从而减少长期运营成本。此外,绿色建筑在减少碳排放、改善生态环境方面的环境效益,以及提升使用者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进一步凸显了其长期价值。
2.2.“双碳”目标下造价管理对绿色建筑作用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以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为核心目标的高品质建筑形式,旨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核心理念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升居住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并为客户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可观的投资回报。绿色建筑的性能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有效性,只有在这些阶段充分融入绿色理念和技术,才能确保建筑在运营期间达到预期的节能环保效果。研究绿色建筑工程管理及其评价体系的意义在于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绿色建筑成本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节能、高效、低排放和可回收的设计与施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负担,同时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绿色建筑的实施从规划到使用往往需要数年时间,涉及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占用大量的生态和社会资源。通过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绿色建筑不仅能够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还能为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三."双碳"下绿色建筑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1.指标选取原则
绿色建筑效益评估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首先,科学性要求指标能够客观反映绿色建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例如,经济效益指标应包括节能收益、节水收益和运营成本节约等可量化数据,环境效益指标应包括二氧化碳减排量、其他污染物减排量和生态环境改善效果等,社会效益指标应包括健康效益、舒适度提升和就业机会创造等全面性要求指标体系能够覆盖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各个阶段。例如,设计阶段应考虑节能设计和材料选择,施工阶段应关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运营阶段应评估能源消耗和室内环境质量。可操作性要求指标数据易于获取和量化,便于实际应用。
3.2.绿色指标体系框架
绿色建筑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应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经济效益一级指标包括节能收益、节水收益和运营成本节约三个二级指标。节能收益可细分为电力节约、天然气节约等三级指标;节水收益可细分为雨水利用量、中水回用量等三级指标;运营成本节约可细分为能源费用节约、维护费用节约等三级指标。环境效益一级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减排、其他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改善三个二级指标。二氧化碳减排可细分为直接减排量、间接减排量等三级指标;其他污染物减排可细分为二氧化硫减排量、氮氧化物减排量等三级指标;生态环境改善可细分为绿化覆盖率、生物多样性指数等三级指标。
3.3.评估方法
绿色建筑效益评估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定量评估方法包括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碳排放测算和经济效益分析等。例如,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可以量化绿色建筑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和收益,碳排放测算可以评估其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分析可以计算其投资回报率。定性评估方法包括专家评分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等。例如,专家评分法可以通过专家打分评估绿色建筑的社会效益,问卷调查法可以收集使用者对室内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案例分析法可以通过典型项目总结绿色建筑的综合效益。
总结:本研究围绕“双碳”目标下绿色建筑造价成本预测与效益评估体系构建展开,系统分析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双碳”目标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表明,绿色建筑作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双碳”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造价成本和效益评估仍是制约其规模化推广的关键问题。通过深入探讨绿色建筑造价成本的构成及影响因素,本研究构建了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的造价成本预测模型,显著提高了预测精度和适用性。降低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成本;企业应加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智能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高绿色建筑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推动绿色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和建筑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铭凯, 沈巍. 基于“双碳”目标背景下绿色建筑造价管理研究[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3, 22 (05): 172-174.
[2]施米林. 绿色建筑理念下的工程造价优化途径分析 [A]. 2024工程技术应用与施工管理交流会论文集(上)[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404-405.
[3] 肖朔晨 , 朱亚飞 , 李磊 , 等 . 基于 SD 模型的绿色建筑建造成本控制研究 [J]. 工程管理学报 ,2022,36(03):13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