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挑战与机遇
张兴喜
370302197211146355
一、引言
矿山开采作为能源与矿产资源供应的核心产业,长期受限于人工主导的作业模式,在深井、高瓦斯、复杂地质等场景中,不仅作业效率难以提升,还面临顶板垮塌、瓦斯突出等安全隐患。研究智能化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有助于明确智能化转型的方向与路径,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提升矿山开采的安全性、效率性与可持续性,对矿山行业适应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二、智能化在矿山开采中的应用场景
2.1 地质勘探与开采设计
在地质勘探环节,智能化技术实现了矿产资源的精准探测。无人机搭载高清相机与三维激光扫描仪,可快速获取矿山地表地形、植被分布数据,构建地表三维模型;地下智能勘探机器人配备地质雷达、红外传感器,能深入危险区域采集岩层结构、矿产储量、瓦斯浓度等信息,替代人工完成高危探测任务。采集的勘探数据经智能分析软件处理,可生成高精度矿产资源分布图与地质模型。在开采设计阶段,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矿山虚拟场景,模拟不同开采方案的资源回收率、设备损耗及安全风险,优化开采路径、巷道布局与设备配置,避免传统设计依赖经验导致的方案偏差,为后续开采作业提供科学指导。
2.2 开采作业环节
智能化技术推动开采作业向 “无人化”“少人化” 转型。露天矿山中,无人采矿车通过卫星定位与路径规划算法,自主完成矿石装载、运输任务,无需人工驾驶;智能破碎机与筛分设备可根据矿石硬度自动调整运行参数,提升破碎效率与成品矿质量,减少人工干预。地下矿山的智能综采工作面是核心应用场景。采煤机搭载红外识别与压力传感器,能自动识别煤层厚度与顶板压力,实时调整截割高度与速度,避免截割顶板或底板造成的设备损耗与资源浪费;刮板输送机与液压支架通过数据联动,根据采煤机位置自动调整推进速度与支护强度,实现 “采煤 - 支护 - 运输” 协同作业,提升开采效率与安全性。
2.3 资源与环境管理
在资源管理领域,智能化技术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智能计量系统精准统计矿石产量与品位,结合地质模型分析资源消耗情况,指导开采作业优先开采高品位矿石,同时跟踪贫矿利用情况,通过选矿智能化技术提升贫矿回收率,减少资源浪费。环境管理方面,智能废水处理系统通过传感器监测废水水质,自动调整处理药剂用量,确保废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智能除尘设备根据粉尘浓度自动启停,减少井下与厂区粉尘污染;露天矿山的智能复垦系统根据土壤墒情与植被生长状态,自动调整灌溉与施肥方案,加速矿山生态修复,推动矿山开采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三、智能化在矿山开采应用中的挑战
3.1 技术层面的挑战
复杂矿山环境制约技术适配性。地下矿山高湿度、高粉尘、强电磁干扰的环境,易导致传感器失灵、通信信号中断,影响数据采集与设备控制精度;深井矿山的高温环境会缩短电子设备寿命,增加维护成本。技术协同性不足也较为突出。智能化技术涉及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多个领域,当前各技术多独立应用,缺乏系统性整合。
3.2 管理与经济层面的挑战
管理模式难以适配智能化转型。传统矿山管理依赖经验决策,而智能化技术需要基于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部分矿山企业管理理念滞后,缺乏完善的智能化管理制度,导致智能化设备与系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不同部门间数据壁垒明显,如生产部门与安全部门数据不互通,无法形成全域管控合力。经济成本制约技术推广。智能化装备与系统前期投入较高,如无人采矿车、智能监测系统等设备价格昂贵,且后期维护需要持续资金支持。部分中小矿山企业利润空间有限,难以承担高额成本,更倾向于选择短期经济效益高的传统开采模式,导致智能化技术在中小矿山推广缓慢。
3.3 人才与意识层面的挑战
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矿山智能化需要既懂地质开采、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当前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衔接不够,人才培养周期长,难以满足矿山智能化转型需求。一线作业人员对智能化装备操作不熟练,部分人员因长期依赖传统作业方式,对智能化技术存在抵触情绪,影响技术应用效果。企业智能化意识薄弱。部分矿山企业对智能化技术的认知停留在表面,未充分认识到其对提升安全、效率与可持续性的长期价值,仍以短期经济效益为核心,忽视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性。部分企业存在 “重设备采购、轻技术应用” 的现象,购买智能化设备后未进行系统调试与人员培训,导致设备闲置或低效运行。
四、智能化在矿山开采应用中的机遇
4.1 政策支持带来的机遇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矿山智能化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推动矿山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明确提出建设智能化示范矿山、推广无人开采技术等目标。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对开展智能化改造的矿山企业给予资金补贴、税收减免等支持,降低企业转型成本。政策红利为矿山智能化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环境,推动更多企业投入智能化转型实践。
4.2 技术融合带来的机遇
多技术融合为矿山智能化提供新突破。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可构建动态更新的矿山虚拟模型,实时模拟开采过程中的资源变化、设备状态与安全风险,为开采决策提供更精准的支撑;5G 技术的普及提升了井下数据传输速度与稳定性,保障智能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实时通信;边缘计算技术在矿山现场部署,实现数据本地化快速处理,减少数据传输延迟,提升设备响应效率。跨行业技术借鉴也为矿山智能化注入新活力。新能源技术与矿山装备结合,开发电动智能采矿车、光伏供电的监测设备,推动矿山绿色低碳开采;机器人技术在矿山的创新应用。
4.3 市场需求与行业转型机遇
绿色发展需求推动矿山智能化升级。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矿山行业面临节能减排、生态保护的严峻挑战,智能化技术可通过精准开采、优化能耗、减少污染,助力矿山实现低碳发展。下游行业对 “绿色矿产” 的需求增加,采用智能化技术的矿山可提升产品竞争力,获得更多市场份额。行业整合与升级加速智能化进程。当前矿山行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大型矿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有能力投入更多资源开展智能化改造。
结论
智能化技术在矿山开采的勘探设计、作业实施、安全管理、资源环境管控等环节展现出显著优势,为解决传统开采痛点提供了有效路径,但也面临技术适配性不足、管理模式滞后、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矿山企业需主动转变发展理念,加大智能化技术研发与投入,完善管理机制与人才培养体系;政府与行业组织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引导与标准建设,推动技术协同与资源共享。通过多方协同发力,矿山开采智能化转型将逐步突破瓶颈,实现从 “技术应用” 向 “模式创新” 的跨越,推动矿山行业迈入安全、高效、绿色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杨健 , 高强 . 煤矿智能化掘进系统建设经验研究 [J]. 煤炭科学技术 ,2022,50(S1):303-309.
[2] 贺军令 , 沈治国 . 智能化矿山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案探析 [J]. 技术与市场 ,2021,28(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