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三制”教学范式: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作者

吴紫瑄 厉璋 张永年

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株洲 412007

一、引言

《标志设计》课程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现代商业竞争、文化传播与社会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视觉语言图形符号,更是凝聚了企业文化、品牌内涵、企业愿景和国际视野的视觉语言符号。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起源与发展,熟练掌握标志设计的基本原理、创意构思、设计方法与表现等设计理论知识,重点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娴熟的设计技能和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社会、企业的设计需求。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又往往存在很多局限性,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个体差异等导致理论与设计实践的脱节。为了突破教学的困境,构建一种更加科学、高效且符合数字时代发展需求的教学思维范式成为当务之急。“三三制”教学范式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从教学的理念、内容与设计思维方法三个层面入手,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获取、技能提升与情感培养三个方面的需求,力求实现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三三制”教学范式的内涵与依据

(一)三个教学理念维度

1. 以学生为中心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应摒弃说教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式教学理念。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和动机,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学习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专业基础以及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于具有较强创意思维但在图形表现技巧上相对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提供更多针对性的快题训练,强调图形符号的创新与变化;对于设计软件技能掌握较好,但缺乏创意灵感的学生,则着重引导其拓展视野和创意思维训练,从前辈的设计中吸取灵感,激发创新意识。

2.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度

标志设计是一门理论性与社会实践性紧密结合的课程。 要掌握好标志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色彩心理学、图形语义等基础理论知识, 践活动则是检验和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践加深 能力的关键。学以致用,在教学中,理论知识、设计技能经验相互 与社会对设计审美标准的差异。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虚拟课题的 实际问题的。当我们拥抱人工智能科技的同时,更加要掌握好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问题,改变对科技的过度依赖。

3.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结合

创新创意是标志设计的灵魂。简洁明了、易记易认、行业特征鲜明是对于一个标志设计的基本评判标准。然而,创新并非凭空而生。除了要深入挖掘企业文化、地域文化、品牌文化的内涵,突出其地域文化和企业的行业特征之外,更离不开对前人优秀设计成果的借鉴与传承。因此,我们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又要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经典标志设计案例和在地文化,汲取其中的文化养分,参考其设计构思,借鉴其设计表现技法和手段,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从“契合”到“结合”再到“创新”的逻辑关系中实现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

(二)三个教学内容模块

1. 基础模块

《标志设计》课程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标志设计的基本概述模块。它包括了标志的定义、分类、功能及标志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向学生传达出一个清晰的概念和标志设计的前沿发展现状,使学生对标志设计有个全面的认识;其次是标志设计原则与方法模块。标志设计的简洁性、独特性、识别性、易记性、持久性以及企业文化内涵表现等原则与方法,是衡量一个标志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第三是设计实践模块,包括前期调研、创意构思、草图绘制、深化设计、色彩搭配、文字排版以及最后的成品制作等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套完整的设计创意流程图。强调设计创意思维在设计流程中的重要性,传达出设计不是东拼西凑,而是设计分析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2. 技能模块

人工智能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标志设计课程的基本教学范式。图形视觉符号的语义技巧、思维创意等技能发生了变化。如 ChatGPT、deepseek、豆包、讯飞星火等文字生成力和 Midjourney、即梦的文生图、图生视频等众多的AIGC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迭代了部分设计师的创作工作,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将被取代。相反,他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提供的技术和数据属于程式化、大众化的浅层次梳理组合,虽然能提供海量的算法,但缺乏情感和创新,还必须融合人文素养、独特审美和对品牌文化的深刻理解。因此,数字时代的技术正在颠覆和重构艺术的感知维度,塑造新审美范式,但不是对传统的否定,仅仅只是人们自由表达设计思想的创意工具而已。

数字技术的发展,引导学生熟练地运用不同的图形元素,构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独特个性的标志形象,掌握在自然具象图形的基础上的设计技巧,进行抽象化、几何形等的提炼、打散重组,以约定俗成的图形视觉符号来表达企业文化内涵和行业特征。另一方面,注重色彩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心理效应以及色彩搭配规律,学会根据不同的设计主题和目标受众选择合适的色彩方案,使标志在色彩上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要强化、提升字体设计能力的训练,毕竟字体标志的图形化、符号化,逐步成为现代标志设计中的一大发展趋势。掌握字体设计的基本方法、字体与图形的搭配以及不同文字风格的表现技巧,也是技术熟能生巧后才能解决的设计修养问题。

3. 学科交叉模块

标志设计并非孤立存在,它与众多其他学科领域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商务谈判技巧等课程作为标志设计课程的基础,重点需要解决标志设计课程涉及到的市场调研分析、目标受众定位、品牌形象塑造等教学内容。课程模块的交叉,有助于学生设计出更符合市场需求和商业逻辑的标志设计作品。心理学知识,尤其是消费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受众群体对标志符号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反应,直达受众内心深处,从而奠定出设计师作品的影响力。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融入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文化冲突的存在,规避文化冲突,才能诠释出标志图形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内涵。

三、“三三制”思维范式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一)课堂组织教学环节

1. 社会与课堂的对接

在基础知识板块的教学中,教师采用理论讲解与实际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讲解标志设计原则时,教师先系统地阐述各项原则的定义和要点,然后通过展示大量经典和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是如何遵循或违背相关原则的。以苹果、耐克等知名商标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少就是多等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设计认知。

2. 学与导角色的互换

在专业技能模块的教学中,将学生按设计公司编制进行分组,成立设计团队,确定好团队名称,设设计总监、首席设计师、设计助理等职务, 团队成员的设计分工与 论等由设计总监负责安排,教师在角色互换环节中扮演甲方,学生以设计提案的形式进行汇报。 在角色互换的教学过程中,小组团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和补充。教师以甲方身份参与各小组讨论,从设计调研、市场分析、思维创意、发散思维到设计草图的实践环节中进行引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课外实践拓展环节

1. 政校企社会课题竞标推演与实

政校企产学研等横向项目及社会竞标课题引入课堂,改变了教学课堂的组织形式,学生主动学、教师主动导成为了教学组织的核心。学生不再囿于传统课堂的基本理论知识,而是直面社会实际问题,包括企业设计需求、企业痛点、课堂教学与社会的衔接程度等都左右着教学效果。

在实战推演中,小组自选课题、自主对接企业,从项目分析、方案构思、团队协作到成果展示的提案汇报,都按社会竞标形式进行。在与企业的沟通中,学生不仅优化了设计方案,也巩固、拓展了课堂知识,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战使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投身其中,并深刻认识到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学习状态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教学方式的变化,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与形式,更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沟通能力。

2. 网络竞标与展览重塑学生激励体系标杆

以赛代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标志设计竞标或设计作品展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动力,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水平。在准备设计竞标作品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挖掘自己的设计潜力,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创作。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充分激发出学习的循环动力,不仅拓宽自己的设计视野,还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三三制”思维范式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知识维度

1. 知识体系的构建

通过“三三制”思维范式的教学,学生能够在基础知识板块中系统地学习标志设计的相关知识,从基本概念到设计原则,再到设计流程与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在后续的学习和设计实践中,快速适用社会的发展、准确地调用所学知识,为精准解决设计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2. 交叉学科的融合

跨学科知识领域的融合,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多元化和全面化。学生不仅掌握了标志设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能够将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融入到设计思维创意中,有效增强了标志符号的文化内涵和国际适应性。

(二)技能维度

1. 专业技能提升

在专业技能模块的角色互换教学中,明显提升了标志设计的造型能力、色彩运用能力和文字设计能力。了解并掌握约定俗成基本图形元素的处理技巧、文化内涵、色彩搭配规律以及字体设计技巧,处理好设计文化、元素造型之间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创意想法自由转化为设计作品的技能。

2. 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三三制”思维范式,着重强调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环节中的实践机会。企业实践项目、社会竞标、竞赛等活动走进课堂,学生的创 的激发和锻炼。“三三制”思维范式颠覆了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从不同的思考角度,大胆尝试新的 实践理念和方法。事实也证明了“三三制”思维范式实践教学过程环节的改变,解决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对复杂项目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情感维度

1. 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为中心的实战教学理念,激发了学生对标志设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从无到有、逐步完善时,会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了他们对课程内容的深入学习和探索。

2. 审美与文化素养的提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大量优秀标志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以及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涉猎,逐渐培养了较高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设计过程的精准把控,生活中的设计美学成功引入设计创意中,激发出超前的设计灵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差异和内涵,从而更加自觉地将审美和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作品中,作品的品质和文化价值得到升华。

五、结论

“三三制”课程教学的改革, 的教 研究视角和方法。通过从三个维度出发,涵盖三个教学内容层面,并在课 效地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理论与实践脱节、 习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多个维度助力学生 程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完善“三三制”思维范式,使其更好地适 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标志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邵永杰 . 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标志设计课程为例 [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6,18(05):35-37.

[2] 俞松坤, 席洁.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09,(08):68 -70

[3] 魏群 , 涂晓帆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J).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2025,(03):193-202.

[4] 刘斌 , 徐晓红 , 李治斌 . 能力培养主导的硬件系列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4,43(12):146-149.

[5] 吕小辉 , 张斌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 装饰 ,2023,(07):136-138.

作者简介:吴紫瑄(2001 一),女,湖南长沙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包装设计。通讯作者:张永年 (1972 一 ),男,湖南益阳人,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 : 现代包装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