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评”一体化:助力小学数学高效教学
朱巧梅
合肥实验学校
1 引言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面临三大突出问题:过度依赖考试成绩(如调查显示 78% 教师仅用测验分数评价学生)、评价工具单一化、反馈调整滞后化。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以四年级“图形与几何”单元教学为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SOLO 分类法,构建“目标—活动—评价”闭环体系。创新性地采用“课堂观察记录表 + 分层评价量规 +AI 分析平台”的三维评价工具,通过“图形设计大赛”等实践活动嵌入过程性评价,实现“教学—学习—评价”的实时互动。实践表明,该方法不仅能精准诊断学情(如识别 85% 学生的几何概念误区),更能促进核心素养发展,为新课标背景下的一体化教学提供可操作范式。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学习能力、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2 实践案例
现以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为例,聚焦学生区分周长与面积概念的难点。在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混淆周长与面积概念的问题,如错误应用公式( 68% 学生混淆“长 × 宽”与“(长 + 宽)×2”)或无法区分实际应用场景(如围栅栏用周长、铺地板用面积)。这一难点源于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依赖具象体验理解抽象概念。为此,本课例以“对比教学法”为核心,结合双色磁贴板(红 - 周长、蓝 - 面积)和 AR动态可视化技术(如红色边线标记周长、蓝色填充显示面积),通过“装修教室”等生活化任务,让学生在操作中直观感知维度差异。同时,利用 SOLO 分层评价和 AI 分析精准诊断学情,最终实现从机械记忆到本质理解的跨越,为图形测量类概念教学提供实践范式。
目标设计基础层目标:
通过实物操作建立周长与面积的基本概念。学生使用软尺测量课桌、书本等物体的边长计算周长,用方格纸覆盖表面计算面积。设置对比活动:红绳围边线(周长)与蓝纸铺内部(面积),配合结构化任务单完成“预测 - 测量 -计算”全流程。重点区分长度单位( cm/m )和面积单位(cm²/m²),通过实物对比(1 米绳和1 平方米纸)强化理解。
发展层目标:
在生活情境中应用概念,培养问题解决能力。设计三类任务:1)家居类(如计算相框木条长度);2)工程类(如铺设地板所需地砖数);3)优化类(如固定周长围最大面积花园)。任务包含问题分析、方案设计、计算验证环节,强调用数学语言说明选择周长或面积计算的依据(如:“踢脚线用周长计算”)。
创新层目标:
通过“教室改造”等项目综合应用知识。学生团队完成:1)实地测量教室尺寸;2)计算粉刷面积(扣除门窗)、规划展板边框;3)优化座位布局;4)编制预算方案。项目设置基础(准确计算)、进阶(多方案比较)、创新(节材设计)三级挑战,最终需提交CAD 图纸、计算说明书并进行方案答辩。
2. 教学实施
在关键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采用“误区可视化 + 对比探究”的双轨策略深化概念理解。在误区可视化环节,借助 AR 技术创设沉浸式纠错情境:当学生误用周长公式计算地板面积时,APP 会动态生成三维动画——红色线条显示围边长度(周长),而蓝色区块则呈现实际铺砖范围(面积),通过视觉对比直观暴露“地板铺不满”的矛盾结果。系统同步弹出思维提示框:”为什么同样的数字,围边和铺砖的效果不同?”引导学生聚焦维度差异。
对比游戏环节设计为分层探究任务:初级任务中,学生用12 根等长磁条拼长方形,记录形状变化时的周长(恒定)与面积(变化)数据;进阶任务则提供 24 块单位面积磁片,探究“固定面积下周长如何变化”。教师通过智能白板实时汇总各组数据,生成散点图揭示“面积相等时长宽越接近,周长越小”的规律。配套设计反思日记模板,要求学生用“我发现 ... 因为 ...”的句式总结规律(如:“我发现用同样长的磁条拼图时,方形的面积最大,因为长和宽的差距越小,覆盖的空间越多”)。
两个活动均嵌入即时评价机制:AR 系统自动记录学生纠错次数并生成误区热力图;磁贴任务采用“操作正确率( 70% ) + 规律表述完整性( 30% )”的双维度评分,教师通过平板终端实时查看各组进度,对停滞小组推送提示性问题(如:“如果磁条增加一倍,面积会怎么变?”)。课后 AI 分析平台将自动生成个性化巩固练习,如针对常混淆“单位换算”的学生,推送“地毯尺寸换算”情境题。
3. 分层评价基础层评价:
采用“操作观察 + 计算测试”双轨制。教师使用观察表记录学生测量规范性和公式应用情况,辅以课末速测(10 题计算 +2 题概念判断)。为未达标学生提供错题订正单,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跟踪进步。
发展层评价:
实施“情境评分 + 概念访谈”组合评估。评分表涵盖问题转化、策略选择等 4 个维度(0-3 分),配合每月访谈。设置“情境桥梁任务”帮助过渡,定期展示优秀案例。
3 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实践和数据收集,本研究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验证。量化数据显示,经过系统教学后,学生在周长与面积计算的准确率上实现大幅提升:周长计算的正确率从教学前的 62% 提升至 89% ,面积计算正确率从 55% 提升至82% ;在概念辨析题的表现上,正确率从原来的 41% 提升至 76% ,表明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方法,更深入理解了二者的本质区别。质性分析发现, 85% 的学生在反思报告中明确提到“通过磁贴拼图活动终于分清周长和面积”,其中典型反馈如“红色磁条帮我记住周长是边线,蓝色方块代表面积大小”。AI 学习分析平台的数据进一步显示,学生的概念混淆行为减少 67% ,尤其在公式套用错误和单位混用两类典型错误上改善最为明显。教学改进方面,基于课堂观察和AI 诊断生成的学情报告,教师精准识别出三个主要误区:图形变形时的周长变化规律( 42% 错误率)、复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38% 错误率)、实际问题中的概念选用( 35% 错误率),并据此开发了针对性矫正模块。这些数据充分证明,通过具象化操作、对比可视化设计和分层评价反馈的教学策略,能有效突破这一传统教学难点。
总结
本研究通过“教 - 学 - 评”一体化模式,创新设计“对比教学法”解决周长与面积概念混淆问题。采用实物操作(磁贴拼图)、AR 可视化等技术手段,结合生活情境任务和分层评价体系,显著提升学生理解水平(周长计算正确率提升 27% ,面积计算提升 27% )。实践证实,该方法能有效突破传统教学难点,为小学数学图形测量教学提供可操作方案,同时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华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J]. 小学数学教育 ,2023(5):12-15.
[3] 李明霞 . AR 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23,33(2):45-49.
[4] 王建军 , 刘芳 . SOLO 分类理论在数学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3):78-82.
[5] 陈晓红 . 过程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J]. 小学数学参考 ,2023(8):23-26.
[6]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 [Z]. 2019.
[7] 黄甫全 . 现代教学论学程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1.
[8] 吴永军 . 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 [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