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探索
陈梅
蚌埠市怀远县常坟镇实验小学
一、引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需引导学生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古诗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然而,受限于小学生具象思维占主导、生活经验匮乏的认知特点,传统古诗教学中 “教师讲解、学生背诵” 的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停留在字面,难以体会其中的意境与情感,甚至产生畏难情绪。
多媒体技术以其集音、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能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视听信息,为打破古诗教学的时空壁垒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多媒体设备在中小学课堂的普及为其应用于古诗教学创造了硬件条件,但实践中仍存在应用形式单一、与教学目标脱节等问题。因此,探索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激发学习兴趣,降低认知难度
古诗的语言具有高度凝练性,往往蕴含着典故、意象等抽象元素,小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天然障碍。多媒体技术可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将古诗内容可视化,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通过动画呈现 “明月东升、诗人举头望明月” 的场景,配合轻柔的古筝配乐,能够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直观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相比单纯的文字讲解更易被学生接受。
(二)构建沉浸式情境,深化意境理解
意境是古诗的灵魂,也是教学的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整合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资源,为学生构建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在教学王维《山居秋暝》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雨后山林的高清图片,搭配潺潺的溪流声、清脆的鸟鸣声,再辅以动态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画面,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秋日山林之中,直观感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的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人寄情山水的闲适心境。
(三)丰富教学资源,拓展知识维度
传统古诗教学的资源多局限于教材和教参,而多媒体技术能够打破资源边界,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拓展材料。教师可通过网络获取古诗的创作背景视频、诗人生平介绍、同主题古诗对比资料等,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除了讲解诗句本身,还可播放庐山瀑布的实景视频、展示李白的生平动画,甚至引入历代诗人描写庐山的其他诗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宽文化视野。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应用形式表面化,缺乏深度融合
部分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时,仅将其作为 “电子黑板” 的替代品,简单播放古诗原文和配图,未能结合古诗的教学重难点进行深度设计。例如在教学《枫桥夜泊》时,仅展示寒山寺的图片,却未通过多媒体解析 “霜满天” 的意象特点、“夜半钟声” 的文化内涵,导致多媒体技术未能发挥辅助理解的核心作用。
(二)过度依赖技术,忽视学生主体性
少数教师在教学中过度追求多媒体效果,将课堂变成 “视频放映会”,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如在古诗背诵环节,一味播放古诗朗诵视频让学生跟读,却未设计互动提问、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导致学生被动接受信息,难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
(三)资源选择随意,偏离教学目标
网络上的古诗教学资源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在选择资源时缺乏筛选意识,选取的动画、视频过于娱乐化,与教学目标脱节。例如在教学爱国古诗《示儿》时,播放的动画过度侧重故事情节渲染,却淡化了诗人 “王师北定中原日” 的爱国情怀,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四、多媒体技术助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基于教学目标,精准创设教学情境
情境创设需紧扣教学目标,避免形式化。在导入环节,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悬念情境,如教学《山行》时,先播放一段秋日山林的短视频,提问 “视频中的山林藏着一首古诗,大家想知道诗人是如何描写这片美景的吗?”,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讲解环节,针对重难点创设解析情境,如教学 “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 “绿” 字时,通过动画展示 “绿” 字替换 “到”“过”“入” 等字的过程,配合教师讲解,让学生体会炼字的精妙;在拓展环节,创设对比情境,如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与《江雪》(孤舟蓑笠翁)的画面、配乐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受不同诗歌的意境差异。
(二)整合多元资源,构建立体知识体系
教师需围绕古诗内容,系统整合三类多媒体资源。一是基础解读资源,包括古诗的注音动画、字词解析课件、朗诵音频等,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二是背景拓展资源,如创作背景纪录片、诗人生平漫画、相关历史典故视频等,为理解古诗情感提供支撑,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播放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视频,让学生明白诗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的缘由;三是实践应用资源,如古诗改写动画模板、朗诵配乐素材、书法练习软件等,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平台,实现从 “理解” 到 “运用” 的转化。
(三)设计互动环节,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多媒体技术应成为搭建互动桥梁的工具,而非单向传播的载体。在课堂中可设计三类互动活动:一是即时反馈类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字词填空、意境匹配等小游戏,学生通过触控屏幕答题,系统即时呈现结果,教师根据反馈调整教学节奏;二是合作探究类活动,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利用平板电脑查阅指定古诗的拓展资料,制作简单的图文课件,再通过投影进行展示交流;三是创意表达类活动,引导学生根据古诗意境,利用绘画软件创作插画,或用音频软件录制配乐朗诵,最后在班级多媒体平台展示,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案例与效果分析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望天门山》教学为例,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实践。在导入环节,播放天门山的航拍视频,配以气势恢宏的音乐,提问 “大家看这座山有什么特点?诗人李白看到这样的景色会写下怎样的诗句?”;讲解环节,利用交互式课件分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等诗句,点击诗句即可展示对应的动态画面,如 “楚江开” 展示江水冲破山门的动画,“孤帆来” 呈现帆船从江面驶来的场景;拓展环节,让学生用平板电脑查找李白描写长江的其他诗句,结合图片进行对比分享。
通过对比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相比,学生的古诗背诵准确率提升了 32% ,在 “描述古诗意境” 的课堂提问中,发言人数增加了 45% ,课后问卷调查显示, 89% 的学生认为 “通过动画和声音更容易理解古诗”。这表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六、结论
多媒体技术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在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意境理解、拓展知识维度等方面的价值显著。但要实现其教育价值,需避免表面化、形式化应用,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通过精准创设情境、整合多元资源、设计互动环节等策略,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周丽婷 . 信息技术助力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C]// 中国文化信息协会 .2025 年第一届文化信息与教育发展论坛论文集(上).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城关第三小学 ;,2025:591-593.DOI:10.26914/c.cnkihy.2025.000188.
[2] 李雪萍 . 谈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小学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J].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4,(24):118-120.
[3] 王佳妮 .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古诗教学研究 [D]. 苏州大学 ,2020.DOI:10.27351/d.cnki.gszhu.2020.0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