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新时代高校民族宗教工作

作者

郑树鹏

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民族宗教工作的核心遵循。本文结合政策导向与高校实践,从党建引领、课程建设、文化浸润、实践创新、治理机制等维度,探讨高校如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民族宗教工作的系统性框架,推动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为新时代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一、强化党建引领,筑牢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政治根基

党的领导是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根本保障。各高校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构建“党委统筹、部门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成立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及民族宗教领导小组、抵御防范宗教渗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小组,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团结引领各民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高校党委会及时传达学习中央、市委及市教育两委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及指示批示精神。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层领导干部考核及基层党建检查工作重要内容,不断提升民族宗教工作。

二、深化课程育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体系

高校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体系,形成“思政 + 专业 + 实践”的全方位育人模式。高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发挥旗舰作用,带头学习关于民族宗教的各项政策法规;举办民族宗教培训,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干部深入学习民族宗教理论政策;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主题班会等方式,对全体师生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宗教的重要论述以及《宪法》、《教育法》中关于宗教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纳入开学第一课教育内容,进一步帮助师生厘清宗教信仰与民族习惯的区别,进一步引导学院师生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国家关于民族宗教的各项政策法规,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学院思政教师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讲解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各民族学生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

三、促进文化浸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纽带。高校应通过传统文化活动、地方民俗体验、跨文化交流等途径,增强师生的“五个认同”。持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一是开展“民族团结第一课”,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开学第一课”。面向新生宣讲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纳入每年新生入学教育重要内容;二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文明校园建设。开展“民族文化我知道”知识竞答比赛、“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比赛、普通话推广大赛以及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手抄报评选活动和主题征文活动等一系列民族文化活动,积极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浓厚氛围;三是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举办“喜迎二十大 奋斗新征程”国庆节爱国主义升旗仪式、参观“大沽炮台”、周邓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活动;四是开展“线上线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宣传工作计划。利用电子屏、文字滚动屏播放展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等民族团结进步标语;利用学院官方订阅号发布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不断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五是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帮扶活动,把少数民族学生作为重要帮扶对象。建立领导干部与少数民族学生“结对子”,建立联络机制,定期开展谈心谈话,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重点从英语、计算机等教学课程、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帮扶工作,在共同学习生活、共同参加活动中增进感情,促进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

四、创新实践载体,推动民族宗教工作与社会服务融合

高校需将民族宗教工作与基层治理等国家战略结合,引导师生在实践中践行共同体理念。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组织教师赴新疆开展支教帮扶;积极响应国家援建西部号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服务精神 , 引领新时代的青年积极参与到祖国建设中,选拔优秀志愿者志愿服务新疆、西藏等地区志愿服务,为祖国西部建设添砖加瓦。

五、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民族宗教工作的规范性与长效性

高校需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民族宗教工作常态化和制度化。一是及时传达上级有关会议精神并研究部署工作。学院党委会听取民族宗教工作情况汇报,专题研究部署学院民族宗教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二是加强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分析研判。召开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研判会,将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纳入研判内容,通过分析研判,妥善化解民族宗教领域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三是深入开展专项排查工作。建立各单位、各部门会商机制,及时掌握最新情况信息,开展新入职教职工、新入学学生宗教信仰情况摸底排查,并按照上级要求,开展全院宗教领域风险隐患专项工作排查;保卫处、后勤处定期开展排查,严格学院商服网点、清真食堂等点位的日常管理,规范清真食品管理,严防清真标识泛化。四是加强基层宗教工作指导。组织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进校园活动,不断提高学院师生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传教渗透的能力和水平。

六、挑战与展望

当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仍面临理论深度不足、实践形式单一、网络舆情复杂等挑战。未来需深化以下方向: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学习领会民族工作的“十二个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统筹谋划、系统推动学院民族工作,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持续提高抵御和防范宗教向校园传教渗透、防范化解宗教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上好“民族团结第一课”,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断强化师生民族团结进步、民族政策法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创新性开展民族文化活动,提高全院师生参与度和积极性,促进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密切关注信教人员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掌握信教学生思想状况,加强思想教育引导,坚决防止宗教向校园传教渗透。进一步开展大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