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政课建设,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
杨喜坤
双辽市教师进修学校
引言
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身心发展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完全形成,有很高的可塑性,此时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学校应将德育放在首要的位置,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浸润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效落地。
一、构建契合的生活情境对学生开展德育启迪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契合学生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情境的打造有助于将复杂、抽象的德育知识转化为形象而具体的事件,进而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德育知识。
例如,在讲解“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创设校园中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境。如 A 同学和 B 同学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经常一起上学放学、在周末一起打篮球。最近两人一起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英语书写大赛,A 同学的作品获的第一名,B 同学的作品没有获奖。自此之后 B 同学就开始疏远 A 同学,见到之后也不再主动说话,这让 ΔA 同学感到很难过,就此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其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友谊和处理朋友间的冲突,这种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很快的将自己带入到情境中,更容易产生共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经过思考和交流学生总结出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段友谊淡出时,同学们要学会接受它,同时对于新友谊的到来也要坦然的去接受。同学们还总结出良好的竞争并不会伤害友谊,若在竞争中端正态度、坦然接受并欣赏朋友的成就,并做到及时自我反省和激励,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借助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里含有丰富且极具价值的德育素材,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内容,巧妙的运用这些内容对学生展开深入且有效的德育启发。
以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讲道德》这一课为例,该课时内容主要是讲关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宽容友善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方面的内容 [1]。在讲解“诚实守信”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列举教材中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比如,某公司虚报盈利、少列债务等财务造假被曝光,公司经营状况急速下滑,股票也随之大跌,最后导致公司倒闭。相反,某工艺厂有一次接到一个大单,但发货时误将款式相近,但质量和价格相对低廉的货物误发给客户。虽然客户没有发现,但是该厂长选择为客户调换货物。该厂长坚持诚信经营,不欺诈客户的做法赢得了市场并在行业内获得良好的口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案例,让学生分析诚信和不诚信行为带来的不同后果。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诚实守信,鼓励学生分享自己身边关于诚信的小故事。通过这样的互动和交流,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诚信的价值,从而将诚信的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做到诚实守信。
三、依托信息技术构筑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课堂氛围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与可能,教师在进行课程准备的时候可以依托信息技术搜集一些和道德与法治相关的资料营造积极活跃且富有感染力的课堂氛围 [2]。
例如,在教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课时中的维护秩序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通过调查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求为其精心准备一些学生可能感兴趣的视频或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涵盖社会生活中不同场景下秩序的维护情况,如交通路口的文明出行、商场购物时大家的有序排队以及图书馆里的安静阅读等。课堂上,教师将这些资料借助多媒体播放器呈现给学生,画面中有序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秩序带来的和谐与便利。随后,教师抛出问题:“假如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4 个小组,每个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像交警、行人以及顾客和店员等,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当“行人”因不遵守交通规则而与“交警”发生冲突时,学生能深刻体会到破坏秩序带来的不便和危害;当“顾客”在商场有序排队等待结账时,因其他顾客插队引发争吵导致现场混乱不堪降低了结账速度。在整个角色扮演过程中,学生相互配合、共同探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德育启发和熏陶。
结束语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加强思政课建设,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要帮助学生不断的拓宽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其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德育的效率、质量,实现课程思政和德育思政的有机融合,同向同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法治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黄妹香 . 新时期学校思政课建设的探索历程及经验启示研究(1978-2012)[D]. 华中师范大学 , 2024.
[2] 石仲毅 . 在初中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进行立德树人 [J]. 天津教育 , 2020,(13): 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