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作者

殷文东

玉溪第十五中学 653100

引言:

在传统文化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古诗词教学面临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的现实挑战,情境教学法以其直观性、体验性和互动性特点为古诗词教学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本研究基于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探索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课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旨在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实现从知识学习到审美体验的教学转型。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与创新实践诉求

当前古诗词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面临着诸多现实挑战,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字词解释和内容翻译上,过分强调机械记忆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层,难以体会其中的意境美和情感内涵。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审美体验的倾向,学生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缺乏主动思考和情感共鸣的机会。现代学生与古代诗词之间存在明显的时代隔阂,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帮助学生建立与古典文学作品的情感连接。面对这些教学困境,古诗词教学亟需创新实践路径,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审美体验和情感熏陶,让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情感的同时也能发现古诗词的现代价值。创新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更符合当代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创新使古诗词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1]。

二、情境教学法在古诗词课堂中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创设诗境画面:借助多媒体、图画、故事等还原古诗意境

古诗词教学需要突破文字符号的局限,通过多种媒介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象的情境,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呈现诗词中的自然景物和人文场景,图画展示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视觉印象,背景故事的讲解则能为诗词注入历史厚度。多感官的刺激能够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拉近他们与古代作品的心理距离,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把握适度原则,避免过度渲染而影响学生的自主想象[2]。

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观沧海》为例,教师播放海浪拍岸的视频片段,展示古代航海地图,讲述曹操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学生能通过素材的有机组合更真切地体会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的壮阔意境。在《钱塘湖春行》的教学中教师呈现西湖春景的摄影作品,配合轻柔的背景音乐,帮助学生感受 " 乱花渐欲迷人眼 " 的春日气息。诗境画面的创设要服务于文本理解,既要生动形象,又要留出想象空间,让学生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建立联系,深化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二)引入角色扮演:让学生进入诗中人物视角,体验情感共鸣

角色扮演活动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视角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人物处境和心理状态;在表演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表情、动作和语气传递情感;在分享环节,则要促进不同理解的交流和碰撞,沉浸式体验能够帮助学生超越字面理解,达到情感层面的共鸣 [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杜甫,用第一人称讲述茅屋被毁时的所见所感。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教师组织学生模拟诗人听闻捷报时的场景,通过对话形式表现 " 初闻涕泪满衣裳 " 的复杂情感,角色扮演后的讨论环节尤为重要,学生分享各自对角色的理解,在交流中丰富认知。角色扮演不是简单的课堂表演,而是深入文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视角转换和情感代入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与诗人建立真切的情感联系。

(三)设计任务驱动:围绕古诗主题设计探究任务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能够改变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对比阅读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不同作品的异同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场景表演任务需要学生合作解读文本,创造性地呈现理解;调查研究任务则鼓励学生拓展学习,建立古今联系,探究性任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交流 [4]∘ 。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水调歌头》教学为例,教师设计 " 中秋诗词比较 " 任务,让学生对比苏轼与其他诗人的中秋作品,在《使至塞上》的教学中教师安排 "边塞诗地图 " 任务,学生需要结合地理知识标注诗中提到的地点,任务既紧扣文本,又具有适度的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任务设计要立足文本核心,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适度的挑战性,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深入理解诗词内涵,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引导情感表达:结合生活经验,联系现实话题,深化理解与感悟

古诗词教学不应止步于古代情感的体会,更要引导学生建立古今联系,表达个人感悟,教师通过生活话题的讨论,帮助学生发现古典情感的现代意义;通过写作活动,鼓励学生用现代语言诠释古诗意境;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促进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情感表达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诗词内涵的内化和升华。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子吟》的教学中,教师组织 " 感恩父母 " 的主题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学习《春望》时开展 " 战争与和平 " 的即兴演讲,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现代启示,以此将古诗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情感表达环节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延伸,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古典文学作品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成为滋养现代心灵的宝贵资源,这正是古诗词教学的深层价值所在。

结束语:

情境教学法为初中古诗词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多元情境的创设和体验活动的设计,古典诗词不再是遥远的文字符号,而成为可感可知的审美对象,既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更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审美情趣,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注重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适切性,避免形式化倾向,使情境教学法成为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课堂上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 王淑维 .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探索 [J]. 求知导刊 ,2025,(13):47-49.

[2] 赵倩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5,(14):40-42.

[3] 高岳成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任务的设计策略 [J]. 天津教育 ,2025,(11):75-77.

[4] 颜文天 . 觅“境”千百度终在致“学”处——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J]. 教育界 ,2025,(10):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