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集体备课有效性探讨

作者

羿斌 黄阳

监利市朱河镇芦陵初级中学

一、引言

本文为监利市基础教育研究课题:提高集体备课效益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JL2024007)研究成果

学校集体备课组在教务处的带领下,组织教师开展研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学情和教育教学发展需求、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教学设计、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系列活动的集体性教研行为,它集合了教师们的智慧和经验,能更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促进教与学的统一,切实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何在核心素养理念下,提升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有效性也成了当前语文教师们研究和实践的重要教育任务,

二、初中语文集体备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备课模式僵化

在集体备课中,部分新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当主备人提出备课方案后,年轻教师一般不会主动发言,而经验充分但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资深教师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往往缺乏创新性,导致集体备课过程创新性不足,除此之外,集体备课前,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资深教师或教研组组长等做主备人设计备课方案,供大家讨论交流,很少出现“每个参与教师精心准备备课方案,在集体备课时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的情况[1],因此,这种长期固定的集体备课模式过于僵化,缺少创造性,也极易让教师产生惰性。

(二)备课内容单一

集体备课的本质是通过集思广益让语文教学活动更加科学、教学内容更加精准。而从目前来看,备课内容依然单一,没有区分文体特点,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和需求的差异性,倾向于围绕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讲解,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初中语文选录的文本内容有着不同的文体特点,但集体备课时提出的教学方法几乎一样,凸显不出不同文体应该运用哪种教学方法,也凸显不出学生不同的需求。集体备课内容千篇一律,无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体会文本内容,从而影响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及学习需求的满足。

三、核心素养下提升初中语文集体备课有效性的优化措施

(一)明确集体备课目标

目标是导向,任何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都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来指引和保障,如此,才能确保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才能让教育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必须要了解集体备课的内涵,明确集体备课的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开展集体备课,为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比如,在七上《金色花》的集体备课中,教师们就可以对应语文核心素养要素,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需求,在主备人提出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行重新定位和优化,进一步突出教学重难点,满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求。具体如下:(1) 准确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本散文诗中所蕴含的情感。(2) 品读诗歌,想象母子情深的温馨画面,学习本诗散文化的场景呈现的写法。(3) 把握金色花的意象特点,学习诗歌借助意象抒发情感 的方法,把握泰戈尔诗的风格。前两个目标是重点,后者则是难点 [2]。这样的目标既有概括性、层次性,也能突显出核心素养要素。

(二)丰富集体备课资源

集体备课的内容要想突破单一性,就要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多渠道收集、整理有价值的课内外资源,让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增强其深度和广度,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在拓展其视野和思维的同时培养核心素养。因此,教师们要遵循新课标中“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要求,以全面发展为导向,多渠道收集文献资料,填充到备课方案中,让集体备课资源更加丰富。

比如,在开展七上《动物笑谈》的集体备课中,教师们除了整合该单元的内容之外,还可以融入《昆虫记》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邀请生物学教师参与,讲解与动物有关的知识,并针对课文中某些关键语句或段落,从网络中收集相关的资料,像动物保护伦理讨论案件库、动物行为慢动作解析视频等资源,让备课内容丰富起来、生动起来。另外,在教学内容范围内、在核心素养目标框架内,教师们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学情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 [3],基础一般的学生对应的是基础内容,中等学生针对的是重点内容,而优质学生针对的是拓展内容,如此,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参与教学中同时满足自身学习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语文集体备课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师要基于对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从目标、内容等方面对集体备课进行调整和优化,让集体备课模式得以更加深入、完善,从而为语文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生昌 . 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实施策略 [J]. 新课程 ,2022(05):232-234.

[2] 王三平 . 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J]. 文理导航 ,2020(22)10-

12.

[3] 许丽英 . 浅谈初中语文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J]. 散文选刊 ,2022(08):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