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土地市场供需失衡的形成机制与调控政策研究

作者

余辉

411522198908285114

引言

土地市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土地是财富的重要载体,其供应与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在微观层面,土地涉及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场所、居民的居住环境等各个方面。然而,近年来,土地市场供需失衡的现象在许多地区频繁出现,成为制约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土地供需失衡表现为多种形式,如在一些大城市,土地供应紧张,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居住、工商业发展等需求,导致房价居高不下,企业经营成本上升;而在部分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又存在土地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失衡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

深入研究土地市场供需失衡的形成机制,对于准确把握土地市场的运行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控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其形成机制的剖析,可以发现土地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从而为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适应性,有助于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促进土地市场供需平衡,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一、土地市场供需失衡的形成机制

(一)自然与地理因素

自然地理条件对土地的供应有着根本性的限制。土地的总量是有限的,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自然属性。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可用于开发建设的土地面积受到地形、地貌、土壤质量等因素的制约。例如,山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可用于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农业开发的平坦土地相对较少。而土壤肥沃程度也影响着土地的用途选择,肥沃的土地可能更多地被用于农业生产,限制了其在其他领域的供应。

水资源的分布也与土地供应密切相关。在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受到限制。例如,干旱地区难以支持大规模的耗水型工业或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因为水资源无法满足相关土地开发后的需求。自然灾害风险也是影响土地供应的因素之一。容易遭受洪水、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区域,其土地开发需要更多的防护措施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宜开发,从而减少了有效土地供应。

(二)经济与人口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对土地需求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不同产业对土地的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传统的农业产业对土地的需求主要是大面积的耕地,而工业产业则需要集中的工业用地,并且对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配套有一定要求。现代服务业,如金融、信息技术等产业,更倾向于在城市中心区域或者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的地段布局,对土地的区位要求更高。

人口因素是影响土地需求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人口的增长、流动和城市化进程直接决定了土地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在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对居住用地的需求会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不仅需要更多的住宅用地,还需要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学校、医院、商场等。人口的收入水平和消费结构也会影响土地需求。高收入群体可能对高品质的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有更高的需求,推动了土地需求结构的变化。

二、土地市场供需失衡的调控政策

(一)土地供应调控政策

土地供应调控政策是调节土地市场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政府通过科学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控制土地供应的总量与结构,确保各类用地比例合理、空间布局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不仅明确了农业用地、建设用地、生态用地等不同用途土地的功能定位,还结合区域发展战略设定了各类用地的规模与使用时序,从而在源头上实现土地资源的有序开发与高效利用。例如,在城市规划中,依据人口规模、产业布局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合理确定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空间分布和开发强度,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多元需求。

土地储备制度作为土地供应调控的重要抓手,发挥了稳定市场预期、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政府依托土地储备机构依法对拟开发土地进行征收、收购或收回,并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库,再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节奏有计划、有步骤地投放土地,有效调节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特别是在土地市场需求过热时,可通过增加储备土地出让规模缓解供需矛盾;而在市场低迷阶段,则可适度收紧供应,防止土地资源闲置浪费。此外,土地供应方式不断向市场化、透明化方向发展,广泛采用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性出让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财政收入透明度,推动土地市场健康有序运行。

(二)土地需求调控政策

土地需求调控政策主要从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和引导土地需求方向两个方面入手,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在抑制不合理土地需求方面,政府综合运用税收、金融、法律等多种政策工具进行调控。例如,在房地产领域,通过征收房产税、提高购房首付比例及贷款利率、实施限购限贷等措施,有效遏制投机性和投资性购房需求,从而降低对住宅用地的非理性需求。同时,加强土地用途管制和监管执法,严格落实土地出让合同中的用途约定,防止工业、农业及生态用地被擅自改变用途或低效利用,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错配。在引导土地需求方向方面,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等手段,优化土地需求结构和空间布局。例如,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实行土地价格优惠、税收减免、土地指标倾斜等激励机制,推动土地资源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领域集聚。此外,依托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发展战略,科学引导人口流动和产业集聚,促进城乡统筹与区域协调发展,避免土地需求在特大城市过度集中,缓解区域间土地供需矛盾,推动土地利用的空间均衡与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土地市场供需失衡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其形成机制涉及自然地理、经济、人口等多方面因素。自然地理条件从根本上限制了土地的供应,而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动则从需求端对土地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为了实现土地市场的供需平衡,调控政策需要从土地供应和需求两个方面入手。在供应方面,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储备制度等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地供应的总量和结构;在需求方面,通过税收、金融和产业政策等手段可以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并引导土地需求方向。然而,不同地区的土地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制定和实施调控政策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在不断变化,调控政策需要具有动态适应性,不断调整和完善,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 姚树荣 , 陈锴民 , 崔耀文 . 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J]. 政治经济学评论 ,2022,13(06):35-53.

[2] 张一泉, 张雅娜. 探讨土地收储对区域土地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C]//郑州市社会学学会.2025 年社会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