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儿童京剧为媒,助力小学语文学生阅读素养进阶策略

作者

葛苏丹

南通市五里树小学

引言: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形式单一、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等问题,难以有效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儿童京剧作为传统文化瑰宝蕴含丰富文学、历史和艺术元素,将其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为阅读素养提升开辟新途径,所以教育工作者需积极探索借助儿童京剧魅力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实现阅读素养进阶。

一、构建沉浸式京剧阅读场景,点燃阅读兴趣的“火种”

学校与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高清京剧影像、展示京剧服饰道具图片、播放经典唱段音频等方式营造浓郁京剧文化氛围,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等多维度感受京剧独特魅力,激发其对京剧文本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牛郎织女》民间故事单元时,教师可预先在教室布置京剧元素装饰,悬挂牛郎织女主题京剧脸谱、戏服图片并播放经典京剧唱段音频;课堂导入阶段播放高清京剧表演视频,演员精致扮相、优美唱腔与生动表演能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运用 AR 技术扫描电子课本相关图片,屏幕呈现立体京剧人物形象,学生触摸屏幕与之互动,借此了解人物背景故事与性格特点。在沉浸式场景中,学生对《牛郎织女》故事产生浓厚兴趣,开始主动阅读课文并探究情节。

二、开展京剧文本深度解读,搭建阅读思维的“阶梯”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解读儿童京剧文本,从唱词、念白、故事情节出发剖析语言特色、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此外将京剧文本与语文教材课文对照,分析两者在主题表达、叙事手法上的异同,从而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阅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以古诗三首单元中《示儿》教学为例,教师引入京剧《陆游与唐琬》唱段开展对比解读:课堂上先组织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示儿》,体会陆游爱国之情与临终遗憾,随即播放剧中表达爱国情怀的唱段,引导学生对比“九州未同怎闭眼,王师北定日,家祭告乃翁”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情感抒发和语言运用上的共通点,感受京剧对古诗情感的延续与艺术再现;同时,指导学生观察京剧如何通过唱腔变化、动作细节塑造陆游形象,以及如何将古诗隐含的情感具象化呈现,这种跨艺术形式的对比分析,能够助力学生深化对《示儿》的理解,掌握多维度文本解读方法,增强对诗歌语言情感的感知力,逐步构建深度阅读思维体系。

三、创新京剧阅读实践活动,拓展阅读能力的“舞台”

学校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京剧阅读实践活动,通过实践助力学生巩固阅读成果、提升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

在学习《少年中国说(节选)》之后,学校可以开展以“少年中国”为主题的京剧阅读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将课文改编成京剧剧本,学生们发挥创意,把课文中激昂的文字转化为唱词和舞台情节,例如加入少年与列强斗争的场景,或者突出对未来中国的憧憬;在排练过程中,学生们从唱腔、动作,到表情、角色配合,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表演时,学生们身着自制的戏服,以铿锵有力的唱腔和充满激情的表演,展现出少年的朝气与爱国情怀;表演结束后,学校举办分享会,学生们分享自己在创编与表演过程中的收获,比如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拓展了阅读能力的展示平台,实现了阅读与实践的有机融合。

四、完善京剧阅读评价体系,描绘阅读素养的“成长轨迹”

完善的评价体系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提供针对性教学指导,还能让学生清晰了解自身成长轨迹,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学期结束,学生完成儿童京剧阅读学习后,学校开展综合评价:教师创建京剧阅读档案袋,收集学生本学期京剧阅读的摘抄笔记、剧本创编手稿、表演活动的照片与视频等资料;评价过程中,学生先从自身阅读表现、实践参与度以及对京剧文化的理解这几个方面进行自评;接着,小组内成员分享成果、交流经验并开展互评;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日常表现、档案袋中的成果以及自评、互评结果,从阅读兴趣、文本理解、实践表现、文化感悟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评定,并给出具体的反馈建议。这一评价体系能让学生清楚了解自己在京剧阅读学习中的成长与不足,也便于教师依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进而推动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结束语

以儿童京剧为媒介助力小学语文学生阅读素养进阶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育深度融合的有益尝试,通过构建沉浸式京剧阅读场景、开展京剧文本深度解读、创新京剧阅读实践活动与完善京剧阅读评价体系等策略,教师可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深化文本理解、提升综合素养并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杨鑫 . 依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表达素养发展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10):65-67.

[2] 郑亚燕 .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0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