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初中数学课堂活动效能提升策略
李晓霞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师一中学校 610000
通过科学分组实现优势互补,以巧妙的任务设计激发学生思维,运用多维度评价激励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旨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效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1 科学分组促互动,优势互补共提升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高度依赖分组本身的科学性。初中数学课堂上进行学生分组绝非随意行为,座位临近或成绩高低这类简单标准远远不够。分组必须综合考量多重关键要素。理解每位学生的个体状态属于基础工作,这涉及他们的学业表现、掌握知识的速度、对数学的喜好程度等等。分组设计需要混合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让理解较快、成绩较好的学生与理解较慢、成绩稍弱的学生处于同一小组。这种组合方式使得学习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自然地带动能力稍弱的学生,协助他们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解决遇到的疑难。能力稍弱的学生得以近距离观察能力较强同伴的学习过程,借鉴其思考路径与解题方法,逐步提升自身水平。学生性格特质同样不容忽视。部分学生天性外向、表达流畅,另一些则显得内向、不常主动发言。将不同性格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小组内部会产生更为多元的互动氛围。外向的学生能有效激发讨论活力,鼓励内向的同学更积极地参与交流。内向的学生在压力相对较小的环境下,更容易逐步克服表达上的顾虑,尝试说出自己的见解。设想一个小组构成:一位擅长协调讨论的学生,一位思维反应迅速的学生,再加上一位观察细致、做事认真的学生。他们各自发挥所长,协同完成学习目标。
2 任务设计巧引导,激发思维齐探究
任务设计在数学课堂小组合作中占据核心位置,深刻影响学习效果与活动效能。初中阶段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的任务需具备明确指向、足够吸引力和适度难度,以此推动学生主动思考,点燃探究热情。任务必须紧密围绕教学核心目标与具体内容。教师需细致解析教材,清晰把握每节课的关键点与障碍点,据此设计相应任务。以“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为例,可构建涉及现实情境的问题:“已知长方形长比宽多2 厘米,面积为48 平方厘米,求解其长与宽”。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应用“一元二次方程”知识解决此问题。此类任务既紧扣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感知数学的广泛生活应用,从而提升学习兴趣。任务具备吸引力同样是促发学生投入的关键因素。初中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若任务设计单调,易使学生兴趣减退。为此,教师可引入游戏化或竞争性元素增强任务趣味。例如,学习“图形的变换”时,可组织图形拼合竞赛:各小组依据指定图形完成变换与拼接,比试完成速度与质量。竞争形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好胜心和学习主动性,同时帮助他们在相对轻松的氛围里掌握“图形的变换”知识要点。任务挑战性设定需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既非轻易可达也非高不可攀,以维持持续探究动力。任务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小组合作深度与广度,是课堂能否达成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教师需在任务构建环节投入充分考量,确保其能有效串联知识、激发互动并导向深度理解。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方能超越形式,真正成为知识建构与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任务的呈现方式与要求表述务必清晰无歧义,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合作低效。教师应预判任务执行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必要的引导策略,确保合作过程顺畅聚焦。
3 评价激励多维度,增强动力共进步
在初中数学课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激励这个环节不能少。它直接关联着学生学得怎么样、学得有没有劲头、整个小组能不能一起往前走。想让评价真正发挥作用,就得从多个角度去看学生,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过去的评价基本是老师说了算,学生自己怎么想的、同伴怎么看他的,常常被忽略掉。这种单一的方式不太利于学生认识自己,更别说提高了。所以,在小组合作的环境里,评价的主体必须改变,要混合起来用。学生自己给自己打分,也就是“学生自评”,这让他们有机会回头看看自己怎么学的,学了什么,想想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不行,然后调整方法,争取学得更好一点。同学之间互相打分,“学生互评”让大家能彼此观察、互相学点东西,同时也能练练怎么评价别人,怎么在一个小组里合作做事。当然,“教师评价”依然重要,老师需要从整体上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给出不偏不倚的判断,指出优点在哪里,问题是什么,接下来可以怎么改进。光看分数显然不够,评价的内容必须铺开。学习的过程、态度、在小组里合作的本事,这些都得纳入评价的视野。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真正参与到小组讨论里,是不是认真听了别人说话,能不能和组员有效沟通、一起干活,这些表现需要被看到。学习态度方面,他够不够努力,有没有主动去探索问题的想法,遇到困难时能不能坚持,这些态度层面的东西也很关键。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就把“团队协作能力”当成重要目标,评价时自然要关注学生在小组里有没有把自己的长处用出来,能不能配合其他成员,大家是不是齐心协力把学习任务完成了。这样多角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才能让学生更清楚自己是个什么状态,各个方面发展得如何,从而真正激发他们持续学习的意愿,推动整个小组共同进步。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为初中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机遇,但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课堂活动效能,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策略。通过科学分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巧妙设计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激励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付青军 . 初中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研究 [J].亚太教育 , 2022,(21): 153-156.
[2] 张志梅 .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J].亚太教育 , 2022,(06): 109-111.
[3] 吴月红. 让小组合作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精彩“舞台”[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 2021,(41): 2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