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作者

易嘉欢

英德市黄花镇中心小学

引言:

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多,这一群体长期处于亲子分离状态且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情感关怀与道德引导,传统德育模式难以满足其特殊需求,利用现代技术和社会资源创新德育模式并提升德育实效性成为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课题,这既关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乎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现存问题

(一)家庭德育功能弱化

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家庭德育主体缺位,祖辈监护人多重视生活照料而轻视道德教育,亲子沟通也多局限于物质层面且缺乏情感交流与价值观引导。

(二)学校德育资源匮乏

农村小学教师授课多依赖传统课堂讲授,对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德育需求缺乏深入研究,陈旧的德育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学校德育实践场所和活动设施不足,学生无法获得丰富的德育体验。

(三)社会德育环境复杂

农村地区社会文化资源少,不良文化易冲击留守儿童价值观;社区未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作用,缺乏系统社会支持体系;公益组织帮扶活动常缺持续性与针对性,难以凝聚德育力量,使得留守儿童频繁陷入道德困惑。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应对策略

(一)构建家校数字情感共同体,重塑家庭德育纽

教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家庭生活场景,让父母以虚拟角色融入孩子日常活动,实现情感陪伴与道德引导结合;同时开设家长学校线上课堂,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培训,提高祖辈监护人德育能力,构建家校共育环境。

以“亲情云桥”德育平台为例,其专为留守儿童家庭搭建数字化互动空间,在“传统节日话家风”活动里,该平台借虚拟现实技术营造浓郁节日氛围,支持父母通过手机端进入虚拟家庭,与孩子共同完成贴春联、包饺子、讲述家风故事等活动;同时平台设置德育知识问答环节,围绕春联道德寓意解读、传统节日习俗文化内涵阐释等内容,引导亲子共同学习;此外平台记录亲子互动数据并生成个性化德育成长报告,为后续教育提供参考,实践证明,“亲情云桥”平台有效增进亲子情感交流,提升学生家庭责任感认知,强化家庭德育实效。

(二)打造乡土文化沉浸式德育课程,激活文化育人功能

教师需深度挖掘乡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把民间故事、传统技艺、民俗活动转化为沉浸式德育课程并邀请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开展文化传承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乡土文化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培育民族认同感与道德责任感。

以学校构建的“乡土记忆”德育课程体系为例,其充分运用当地民间文化资源,就剪纸艺术课程而言,借助 3D 建模技术还原剪纸历史与工艺,使学生在虚拟场景中了解剪纸艺术起源与演变;非遗传承人通过直播平台传授剪纸技巧,学生于教室同步实践操作;此外课程设置以“家乡美”为主题的“剪纸创作大赛”,鼓励学生用剪纸描绘家乡风貌,并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示推广优秀作品,收获社会广泛关注;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义务传授剪纸技艺,将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相结合,而学生参与课程之后既掌握剪纸技能,又深刻体会传统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感。

(三)搭建多维社会支持网络,优化社会德育环境

学校建立“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学生提供课后辅导、心理疏导和兴趣培养等服务,并利用数字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以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

例如“阳光成长”社会支持体系整合了多方力量,其以“留守儿童关爱中心”为依托,配备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和社工,中心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后辅导和兴趣活动;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与疏导;通过数字平台链接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开展远程课程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如在“文化结对”项目中,城市学校与农村小学通过线上直播互动,共同开展主题班会、文化讲座等活动;公益组织实施“爱心陪伴”计划,招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帮扶,定期开展家访、书信交流等活动,该社会支持网络为留守儿童提供了全面关怀,有效改善了社会德育环境。

结束语

在数字时代,借助现代技术创新德育模式并整合资源构建全方位的德育支持体系,是提升德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通过构建家校数字情感共同体、打造乡土文化沉浸式德育课程、搭建多维社会支持网络等策略,能够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德育教育问题,推动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姜童童 , 费文丽 , 王豪杰 .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C]// 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4 年思想政治教育论坛郑州分论坛论文集 . 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 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二小学校 ;,2024:55-56.

[2] 张鹏越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究 [J]. 现代农业研究 ,2023,29(07):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