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型构建发展科学思维的项目式学习实施
黄修平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漳州市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新课标视域下融合信息技术的初中生物建模思维培养研究”,ZXK202327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 版)》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经历,突出实践在育人中的价值。[1] 开展制作物理模型的生物学项目学习活动,不仅是对新课程标准的贯彻落实,还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显著提升的有力途径。这种实践类的项目式教学活动,打破了传统生物学课堂中单一枯燥的教学困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优质生动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将知识外化于行,夯实自身能力基础,提高学科综合素养。
一、确定活动主题,梳理建模教学要素
开展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师首先应依据 2022 版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 情,确定活动主题和建模教学要素。[2] 只有明确了项目学习的主题和建模要素,才能够使学生后续的自主探究和实践过程更加顺利。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课程知识点,逐步构建起系统的科学思维,深化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构建“血液循环模型”的过程中,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确定项目主体。例如,“构建人体血液循环模型,探究血液流动奥秘”。基于这一主题,教师需要进一步地理清建模教学的要素,明确教学目标。例如,对于本主题来说,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模型制作,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路径,理解血液循环的物质运输和气体交换功能。并帮助学生理清课程知识脉络,如“血液具有物质运输的作 用,血管是血液循环的管道,心脏搏动为血 液循环提供动力;然后概括出物质运输主要 是通过血液循环实现的。”[3] 在明确了教学要素和项目主题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血液循环的动画,并对学生提出问题,如:“血液为什么会持续流动?不同部位的血液成分有什么不同呢?”从而灵活地引入课程主题,为后续模型的构建奠定良好的氛围基础。
二、制作物理模型,构建跨学科概念
物理模型是连接抽象与实践的桥梁,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学知识,构建其跨学科的概念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基于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利用身边常见的生活化材料,构建起物理模型。在这种实践活动中,能够有效地打破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更全面、更系统的知识体系。
基于项目主题,以及理清模型构建的要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物理模型。此时,教师需要遵循异质分组的原则,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项目探究,这不仅能够提高项目合作的效果,还能提高学生制作物理模型的效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设计制作方案,收集生活中常见的模型材料。例如,心脏由四个腔组成,那么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滴壶或生活中常见的小塑料瓶 来模拟并确定其数量,并用单向阀模拟房室瓣和 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等。在小组合作制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地交流沟通,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全身心地参与到模型的制作之中,这将有效锻炼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检验评价物理模型,发展批判性思维
评价与检验是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加强对评价与检验环节的认识,促使学生自我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物理模型,并在评价中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板,及时改正。这种科学的评价与检验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深入进行思考,养成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学生完成物理模型的制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 在班级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同时,教师可以制作量化的评价表,引导小组依据量化评价表内容,进行自主评价。这种初步的评价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积极地自我反思,产生新的优化想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介绍,其他小组则担任“评委”,进行小组间的互评。例如,有小组指出某个模型中血管的连接方式不符合实际生理结构,影响了对血液循环路径的准确表达。在互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小组之间的优点,取长补短,进而不断优化自己的模型制作效果。
综上所述,利用项目式学习方法,组织学生构建物理模型,深化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了出来。学生在绘图与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也在创作中悄然生长。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教师带领学生以全新的视角领略到了生物之美,成功点燃了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之火,激发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无限热情。
参考文献:
[1] 王春喜 , 刘锐 . 初中生物学模型制作类跨学科实践活动教学策略——以血液循环模型的建构为例 [J]. 基础教育课程 ,2025,(02):56-64.
[2] 叶玉华 . 立足概念建构的初中生物学问题解决模型——以“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为例 [J]. 实验教学与仪器 ,2024,41(10):26-28.
[3] 高倩倩 , 丁香玉 , 刘张文斐 , 等 . 基于模型建构的初中生物学论证式教学的应用——以“气孔开闭的原理”为例[J]. 中学生物教学,2024,(2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