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班级管理初探

作者

甄冬

广州市育才中学

班主任是“管家”、是“保姆”、是“家长”……之所以将班主任赋以如此多的角色,想必是源于班主任工作的繁杂、琐碎和不确定性,特别是初中班主任,几十个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复杂的家庭背景、迥异的发展个性、参差的学习水平,无不给班级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难道班主任真的就要与烦恼为伴?班主任工作就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带来成就感?当然不是!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以积极的工作心态,寻求正确的理论指导,讲求方法策略,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以下,便是笔者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开展班级管理的一些探索。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概述

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消极心理学曾占据主流地位。消极心理学关注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心理问题检测和矫治,专注于制定心理病态的标准,主要精力则用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20世纪末期,以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为代表的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与消极心理完全相反的积极心理(Positive Psychology)。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解读心理现象,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通过培养每个学生在集体中的责任感、协作意识、利他意识和忍耐意识等特质,促使班集体更加团结、友善和有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相勃现象分析

所谓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技巧,使班级成员能够彼此认同,形成良好的氛围,拥有积极健康的共同价值观,最终实现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健康成长的目的。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育人。然而,工作中我们往往过于强调管理,而忽略了育人,在工作中暴露出种种弊端。

1、管理角度方面,强调“发现问题、指出问题、批评指正”。我们往往十分强调观察,班里的任何大小问题都无法逃过我们的“法眼”,每到班会课时间,指出班里的不正之风、批评学生的违纪行为,甚至将班会课演绎成“批斗大会”。久而久之,无论是班集体,还是学生个体,都会被贴上各种“不良标签”,其结果,要么是学生们对老师产生厌烦,甚至是对抗,班集体危机四伏;要么是学生在“威严”下,或唯命是从,或自暴自弃,缺乏活力。

2、管理制度方面,未能调动学生积极的一面,如:重罚责,轻奖励。迟到扣分、堂上讲话扣分、缺交作业扣分、粗言秽语扣分、值日不认真扣分……而加分项,却寥寥无几,这就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集体也会缺乏亲和力。

3、管理手段方面,没有育人于心。例如,自习课纪律不理想,讲话的人比较多,可以班主任亲自下班看自习,甚至可以通过课室内的摄像头揪出那些违反纪律的同学。

4、评价体系方面,唯成绩论。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成绩好则样样好,成绩差则样样差。这种评价方法,忽略了学生其它方面的积极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以问题驱动,过于关注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忽略了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格,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力、勇气、热情、坚强得以发挥。

三、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如何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提高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增强学生的成长力量。

积极心理学主张通过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品格和积极力量,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激发和挖掘学生的积极品格是成功的关键。班主任不应把目光仅停留在学生的问题上,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是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发现和挖掘学生的美德和其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品格,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人人都有机会体验成功,感受得到成功的快乐,体会自我价值感,从而激发自身积极力量,获得克服诱惑和困难的勇气。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自身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品格力量:

笔者在新班集体组建时,会安排一节班会课,让每个孩子都做自我介绍,要求孩子在介绍时,从24种品格力量中选出哪些是自己具备的,再加以说明。这样做,即让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积极品格,也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大家互相欣赏、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为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奠定了基础,为孩子的成长赋予了力量。

2、创建积极的文化氛围,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获得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通过培养孩子们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不仅能使个人精神状态改观,还能给整个班级带来变化,从而有助于班级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班级来讲,通过软文化和硬文化的建设,能够给予班里的每一个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大大提高孩子对班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我会在构建班集体时,指导学生做以下几项工作:(1)设计我们的班徽和班旗;(2)征集班级口号和奋斗目标;(3)装饰班级荣誉墙;(4)制定《班级公约》。在实施中,我会关注以下几点:(1)所有工作必须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班主任只是做好引导和建议;(2)每项工作尽量由不同的孩子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3)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去展示班级文化。

3、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温暖的成长环境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开放和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个人,去发现每个人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作为班主任,不但要自己挖掘学生的积极品质,更要引导学生彼此欣赏,相互尊重,学会感恩,创建具有良好效能的团体环境,增强班级的幸福感、凝聚力和归属感,为学生的个体发展营造温暖舒适的成长环境。

如:我每月都会举行一次生日会,让学生懂得向别人送去祝福;定期举办《谢谢你的帮助--互助小组交流会》,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朋友----你真棒》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发掘别人的优点,并勇敢地表达赞美之情。

4、运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处理学生的错误

学生犯错,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对于班主任而言,如何应对学生那些层出不穷的错误,又如何巧妙地处理,是决定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同样的错误,处理的方法不同,其结果是迥然的。有个法国寓言:北风和南风想比试一下谁更强,于是他们约定看谁能让行人脱掉身上的大衣。于是,北风肆虐,想将人身上的大衣掀掉,可行人却把大衣裹得更紧了;而南风则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感到热了,便先解开纽扣,然后脱掉大衣。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性都是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赏识。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通过表扬、肯定闪光点,实施“正强化”,激发学生的潜能、良知、自觉性,促进学生在自觉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记得笔者新接的班上曾有个男生,卫生习惯不好,座位周围到处都是他扔的垃圾。据说,不管老师如何批评他、处罚他,他都不以为然,是前任班主任和同学心目中的“顽劣分子”。一天,我在课前,来到他的座位旁,小声提醒他把周围的垃圾都捡起来,他马上捡了,而且捡得很干净。我抓住这个契机,在全班表扬他:“老师要求他捡垃圾,他毫无怨言,而且捡得很干净!”这时个别同学开始窃窃私语,但我依然坚定的笑着对他说,“老师为你的行为点赞!”当时他的脸有些红,显然我没有批评他乱扔垃圾,反而表扬他捡垃圾,这着实让他有些意外,心底也激起了一些涟漪。从那以后,他的卫生习惯发生了改变!

四、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反思

1、积极心理学的运用,是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的。

只有对学生尊重和信任,班主任的表扬与赞许才是发自内心的、才是真情流露的。切忌为了表扬而表扬,为了鼓励而鼓励,班主任必须用心去发现学生的优点,用真情去表达自己的赞许,将所有的激励化作润物细无声的细雨深入学生们的心田。

2、赏识不等于忽视错误

赏识不等于对学生的错误置之不理,不等于不能批评学生,这是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所需要破除的一个误区。赏识不是不能批评,而是应该讲究批评的艺术:我们可以通过正面的激励,让学生“自省”自身的不足;可以就事论事,探讨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不管什么情况,都坚决不当众批评、不讽刺挖苦;绝不上纲上线,要有足够的包容心。

3、教育中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的形成,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因此,班主任应该对学生出现的反复现象有心理准备,有足够的耐心与包容。另外,还要探究反复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要信赖、尊重,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让班集体充满正能量,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格,让学生由“他律”变成“自律”,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能让我们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能让我们的班主任抛开烦恼,成为快乐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顾文斌  百度文库 2012年05月

[2]《为心灵解压:一本写给教师的心理自助书》 傅宏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21年8月

[3]《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阳志平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年0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