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路径探究
豆发梅
红古区窑街学校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标的出台,则为小学美术教学指明了方向,其中就包括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其代表着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认识、感受和理解美术作品及现实生活中的美的能力。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范围,创新教学方法,充实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成长打造出全新的教学环境。这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更是满足学生身心发展和未来成长的需要。
一、优化教学内容,构建素材体系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据,但小学美术教材所能承载的审美资源是有限的。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拓展和整合,构建丰富多样的素材体系。通过不同的美术形式、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拓宽审美视野。如国画、版画等不同画种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让学生感受不同绘画形式的独特魅力;反映现代城市风貌的绘画、富有创意的动漫作品等,能使学生在对比和欣赏中提升对美的辨别和感知能力。
比如,在湘美版四年级上册第 6 课“花儿朵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花朵这一主题,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种类、颜色、形态的花朵图片、实物或者模型,让学生观察花朵的花瓣形状、颜色搭配和生长结构,感受花朵的美的多样性。接着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与花相关的艺术作品,以及现代的、以花朵为主题的创意设计,让学生看到花朵古往今来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艺术转化。最后再进入创作环节。通过这样的教学内容设计,学生不仅掌握了描绘花朵的基本方法,更能提升其对花朵形态、色彩和文化内涵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审美体验
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参与和实践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激活审美体验。如情境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共同创作的过程中,分享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法,互相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探究精神。
以湘美版五年级下册第 1 课“巨匠童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介绍艺术巨匠创作充满童心的作品的介绍视频,营造出一个充满童趣和艺术氛围的情境,让学生了解这些巨匠对艺术的热爱和独特的审美视角。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放一些艺术巨匠的代表作品,让小组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接着,让学生模仿这些作品,小组合作创作一幅以自己童年生活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并进行相互评价,分享审美体验。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在情境中感受艺术创作的乐趣,提升审美感知和创造力。
三、整合课堂内外,拓展感知范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主要场所,但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美的全面感知和体验。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感受美术的存在和魅力。在校园内,可以组织美术展览、书法比赛、手工制作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促进相互学习。在校外,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艺术画廊等场所,让他们近距离欣赏美术作品,感受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背景下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术元素,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
例如,在湘美版六年级上册第 3 课“美丽家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本地的美丽,让学生了解家园在不同环境下的审美特点和文化内涵。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校园和所居住小区的环境,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美丽家园有哪些元素。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实践活动,让他们分组观察校园的各个角落,用画笔记录下自己认为最美的校园一角,课后可以自行观察、完善。下节课时,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和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发现身边的美丽之处,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四、深化评价体系,促进持续发展
在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过程中,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让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总结,更是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评价主体上,除了教师评价,还应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培养他们的审美判断和反思能力。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创意和审美思想,以及学生对美术知识的理解、审美态度的转变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的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和指导性,要肯定学生的进步和优点,让学生在评价中感受到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
以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第8 课的“彩墨游戏”为例,在学生完成彩墨作品后,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进行自评,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彩墨技巧,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和想法。然后,组织学生互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欣赏作品,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哪一幅,为什么。在学生自评和互评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点评,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和独特创意,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生能够获得启发和鼓励,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创作,实现审美能力的持续发展。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是落实国家教育政策、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审美感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策略,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让美术课堂成为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乐园。通过持续的努力,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美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佩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策略 [N]. 大河美术报 ,2025-05-09(013).
[2] 陈盈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的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4):154-156.
[3] 苏丹丹 .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23):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