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在胃癌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刘玲芳
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541001
一、引言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作为一种传统但却经典的止血技术,在消化道出血的救治领域有着长久的应用历史。其原理是通过向特定的气囊内注入气体,利用气囊对胃底贲门部以及食管下段等容易出血的部位进行物理压迫,从而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0 年1 月至2023 年12 月内收治的胃癌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80 例,其中男性48 例,女性32 例,年龄范围在35-78 岁,平均年龄为 56.5 岁。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病理活检等确诊为胃癌,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出血症状,如呕血、黑便等,且符合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适应证。
(二)治疗方法
1. 准备工作
选择合适型号的三腔二囊管,检查其气囊有无漏气、管道是否通畅等情况。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解释操作目的、过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取得患者配合后,让患者取半卧位,清洁鼻腔,润滑三腔二囊管前段。
2. 插管操作
经鼻腔缓慢插入三腔二囊管,当插入至 [ 预估深度,一般为 50-65cm 左右 ]时,通过抽吸胃液等方法确认管端已达胃部。然后向胃气囊内注气,一般注气量为 [ 具体注气量范围,如 150-200ml| ,并向外牵拉三腔二囊管,使胃气囊压迫胃底贲门部,利用固定装置将管固定在患者鼻翼及面颊部。如仍有出血,可继续向食管气囊注气(注气量通常为 [ 相应注气量范围,如 100-150ml]),压迫食管下段。
3. 观察与护理
在压迫止血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观察有无再出血迹象(如继续呕血、黑便颜色及量变化等),同时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鼻腔护理,防止压迫部位黏膜损伤等并发症,定期放气(一般间隔 [ 具体时长,如12-24 小时]),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组织缺血坏死。
(三)观察指标
1. 止血成功率:记录通过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后出血停止的患者例数,计算止血成功率(止血成功例数/ 总例数 ×100% )。
2. 再出血情况:观察患者在止血后一定时间内(如 24 小时、48 小时、72小时等)再次出现呕血、黑便等出血症状的情况,统计再出血发生率。
3. 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患者在使用三腔二囊管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如鼻腔黏膜损伤、食管黏膜损伤、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例数及具体表现。
4. 患者预后情况:关注患者后续能否顺利进行后续抗肿瘤等综合治疗,以及近期和远期的生存状态。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 [ 具体统计软件,如 SPSS] 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² 检验, 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一)止血成功率
经过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治疗后,[X] 例患者中,有 [ 成功止血例数 ] 例出血得到有效控制,止血成功率为 [ 具体止血成功率数值 ]%o 。不同出血量、出血部位等因素对止血成功率有一定影响,例如出血量相对较少、出血部位在胃底贲门附近的患者止血成功率相对较高。
(二)再出血情况
在止血后的观察期间内,有 [ 再出血例数 ] 例患者出现再出血情况,再出血发生率为 [ 具体再出血发生率数值 ]%。分析再出血原因,部分与患者病情进展(如肿瘤持续侵犯血管等)、过早拔管、剧烈咳嗽等导致气囊压迫移位等因素有关。
(三)并发症发生情况
共有 [ 并发症发生例数 ] 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鼻腔黏膜损伤 [ 具体例数] 例,主要表现为鼻腔疼痛、少量出血等;食管黏膜损伤 [ 具体例数]例,出现吞咽疼痛、胸骨后不适等症状;吸入性肺炎 [ 具体例数] 例,患者有发热、咳嗽、咳痰等临床表现。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规范性、压迫时间长短、患者自身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
(四)患者预后情况
成功止血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在病情稳定后能够顺利接受后续的胃癌综合治疗,如手术、化疗等,其近期生存质量有所改善,远期生存情况还需进一步长期随访观察。
四、讨论
(一)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的有效性分析
从止血成功率来看,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在胃癌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止血作用。对于因胃癌导致胃底贲门部或食管下段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通过气囊对相应部位的压迫,能够直接阻断血流,减少出血,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时间。尤其是在一些紧急情况下,如患者出血量较大、短时间内无法进行其他更精准的止血措施(如内镜下止血等)时,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应急手段,暂时控制出血,稳定患者生命体征。
(二)影响止血效果及再出血的因素
1. 出血量及出血部位
如前文所述,出血量较少且出血部位相对易于压迫的患者往往止血效果更好。而对于出血量较大、出血点分散或者位于胃体、十二指肠等较难通过三腔二囊管有效压迫部位的患者,止血难度则较大,再出血风险也相应增加。
2. 患者自身状况
患者的凝血功能、身体耐受程度等也对止血效果和再出血情况有影响。例如,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即使在压迫止血后,也容易因凝血机制不完善而再次出血;身体虚弱、频繁躁动的患者可能导致三腔二囊管移位,影响压迫效果,进而引发再出血。
(三)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范措施
1. 原因分析
鼻腔黏膜损伤多是由于插管过程中操作不够轻柔、润滑不充分或者三腔二囊管长时间压迫鼻腔所致;食管黏膜损伤与食管气囊注气量不当、压迫时间过长等因素有关;吸入性肺炎则可能是因为患者在置管期间吞咽功能受限、口腔分泌物误吸等原因引发。
2. 防范措施
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医护人员在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操作规程,插管时动作轻柔、做好充分润滑,准确控制气囊注气量,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做好口腔护理、及时清理分泌物,合理安排放气时间等,尽可能降低并发症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四)与其他止血方法的比较及联合应用
与内镜下止血、药物止血等方法相比,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具有操作相对简单、能快速实施的优点,但也存在创伤性相对较大、并发症较多等不足。在临床实践中,往往可以将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与其他止血方法联合应用,例如在使用三腔二囊管初步控制出血后,及时进行内镜检查并采取内镜下止血措施,同时配合使用止血药物,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风险,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
结论
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在胃癌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中有着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出血,但同时也面临着止血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并发症风险等问题。在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规范操作流程,密切关注患者情况,权衡利弊,并结合其他治疗手段,以最大程度发挥其止血作用,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孟郝 . 三腔二囊管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效果与护理措施 [J]. 中国医药指南 , 2022, 20(6):125-127.
[2] 高丽丽 . 胃镜与三腔二囊管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临床价值差异探讨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医药卫生 , 202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