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剧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周雅茜
重庆实验外国语学校
引言:
初中阶段是一个身心发展极其敏感的时段,叛逆、敏感、脆弱等心理因素容易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心理困惑、抑郁等内在危机,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触及学生的内在心灵,单纯讲授理论知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扰。以戏剧为载体,将心理问题情景化为可听可见、可感可体验的现场互动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并自发投入到整个课堂中,成为解开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一把钥匙。
一、校园心理剧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的意义
(一)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转型
校园心理剧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为“学生为中心”的模式,以学生自编自演为主,真实性强,由知识接受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由心理问题旁观者转为心理问题当事人,以“演”促“学”更适合青少年心理教育,心理压力在心理剧的演绎中释放,从“他山之石”变成“他山之玉”建立起一种全新的“情感育人模式”。
(二)促进学生心理韧性发展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心理剧为学生提供了挫折、矛盾等不同挑战情境,并赋予学生更多安全感进行情绪的体验,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学生学会了积极归因,学会更灵活地应对现实挑战,在角色扮演中获得了面对现实的勇气。学生通过同伴反馈学会共情,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对青春期人格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1]。
二、校园心理剧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破解情境真实性不足:构建“三维创编”模式
当下校园心理剧剧本是教师主观编创,远离学生现实生活,许多剧本都太完美或太模式化,亲子冲突只存在缺乏“沟通”这个原因,忽略学生实际存在的自尊心、隐私心等;一些学校只追求大场面,过度渲染冲突,导致学生对现实的偏差认知;同时,教师对校园心理剧概念理解还只是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呈现层面上,缺乏对发展性话题的关注,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应采用学生提案—教师引导—家校共建的方式编创剧本,先通过匿名树洞,收集学生真实的困惑,提炼共性心理问题,再通过心理教师的引导进行编创,改编成戏剧冲突,保护学生隐私心,扩大学生认同,最后邀请家长协同,制作道具或构建场景,扩大亲子认同[2]。
例如在以“考试焦虑”为主题的心理分享,有学生匿名分享“考前失眠”“考试作弊”这些真实的经验感受,教师将其改编成《考场倒计时》剧本,主角因为爸爸妈妈的严厉政策造成自身没有自信心的状态,以日记的形式排解内心苦闷。排练环节让家长们扮演“理想父母”,台词交流中倾听学生的真实声音,表演后增设家长和学生进行对话的部分,家长从围观者变成反思者。真实素材的加入使心理剧更具说服力,学生边看边有代入感。通过真实的体验,家长开始调整教育期待,学生主动与教师沟通修改剧本,形成持续优化的教育闭环。
(二)提升参与深度:实施阶梯式体验法
大多数学校心理剧都是“演员少观众多”的表演模式,观众只看不说,不能形成共鸣;部分胆小的学生因表演经验不足不敢上台或腼腆,成为“多数”观众。另一方面,因为是一方输出,输出效应是片段式的,比如看完一场被欺凌的剧场表演,学生得到些感悟,但不做进一步的引领,也无法形成行动。教师可采取“观看—演出—创作”三阶参与,低阶观众在“情绪热力图”中写观演感受,中阶观众演“影子人物”、随演员“即视即反”,高阶观众续写或提出
解决方法,流动式创生资料库。
比如《被误解的日记》中,当看到同学们嘲笑主人公时,举起“红牌”(反对欺凌)、“绿牌”(建议)。中场休息时,“影子角色”可以出来表演另一种解决方法,如勇敢地站起来,反驳同学,找老师解决。剧创根据现场情况,续排“三年后的同学会”,展现成长。梯级参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即兴互动带来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有效地鼓励学生勇敢地站出来,展现自我,培养完整的自主人格意识。
(三)强化教育延续性:建立动态反馈链
很多心理剧都是演一次丢一次,没有追踪,学生从看剧时的豁然开朗中恢复过来,并没有接着引导他继续实践,如人际冲突剧中学会了如何沟通与交流,人际交往剧中还是会用退却等方式,有的学校有后续跟班讨论也只是把收获讲出来,并没有把收获转化为整个班级的收获。教师可以把教育过程设计为“表演—反思—行动”,建立“心理剧档案”,记录学生每次的收获与转变的目标;设计“剧后小行动”,给剧中人回一封信,给班级做一周的情绪日志等;开展主题班会的回访活动。
例如《沉默的课桌》一剧结束,学生得到一张白纸一张张写满了主人公或身边某个同学的“对话”卡片,由教师抽取一个卡片设计《如何打破沉默》主题班会,请学生尝试把对话的念头写下来,过一个月后再演一遍,比较学生的回应。连续性任务促进了心理剧教学向生活的延伸,学会了主动观察同伴的心理活动,学生可以主动运用心理剧训练中的方式与人交往,减少人际冲突,并学会了沟通和倾诉,缓和亲子关系。
结束语
校园心理剧是舞台美感与心理疗愈的完美融合,使初中生收获认识自我融入社会的桥和船。真实体验、深度参与、积极回应的剧场教育不仅缓解了青春期常见的心理困扰,而且在与他人舞蹈的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将心比心、如何展开想象、如何解决问题。未来,教育工
作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创新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校园心理剧的多种用途,以此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成长需求,使其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岳清荣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刍论 [J]. 成才之路 ,2024(12):133-136.
[2] 秦璐 .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 [J]. 甘肃教育 ,2023(1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