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学风建设在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中的价值及运用研析

作者

叶洵

重庆移通学院 重庆 401520

引言: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质量已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成效的重要指标。在提升就业质量的多种路径中,学风建设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学风不仅体现为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与治学氛围,更直接关联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与心理成熟。良好的学风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严谨踏实、诚信自律的职业品格与行为习惯,为其顺利过渡至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一、学风建设对学生就业质量的价值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学风建设在学生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支撑功能。严谨求实的治学氛围促使学生专注学术探索、秉持求真精神,深化专业知识理解;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得以发展,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自主学习机制培育解决现实问题的多维视角,持续强化实践应用水平。团队协作意识、沟通艺术与领导才能的培养同步推进,这些要素构成现代职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体系。

此外,学术环境的规范性要求推动知识视野持续延展,系统化训练形成复合型能力结构。职业软实力的构建不局限于知识储备层面,更注重应对复杂工作场景的适应能力培养。多维能力框架的搭建使学生在动态职场环境中展现更强发展潜力,整体竞争优势因此获得显著提升。

(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

学风建设对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的培育起到核心支撑作用。严谨的学术氛围塑造学生端正的工作态度与责任感,遵守规范、保持诚信的实践中,学生逐步形成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这种品质直接影响职场表现,确保职业道德的遵循与责任的承担。此外,学风建设同时推动团队合作精神与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具备这些素养的个体能快速适应职场生态,显著提升职业发展潜力。持续的自律要求与学术探索中的韧性训练,使学生在遭遇学术困境时仍保持进取状态。面对职场挑战与压力时,这种精神延续至职业领域,提供持续支持[1]。

(三)学风建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塑造

学风建设在学生心理素质塑造中发挥关键作用,注重学术严谨、尊重知识的环境有助于学生养成自信、专注、耐心等心理特质,这些品质在求职阶段能够支撑个体展现最佳状态。强调自我管理与责任意识促使学生主动调节情绪、掌控压力阈值,面对学业与职场双重挑战时,抗压能力的培养使人保持清醒认知,避免非理性决策对发展轨迹产生干扰。团队协作理念与集体主义精神在学风建设中持续渗透,个体在群体互动中逐渐完善社交技巧与心理调适机制,这种社会化训练有效提升了人际交往中的情绪弹性与适应能力[2]。

二、学风建设对学生就业质量的运用实践

(一)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性

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高校需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案,整合学风建设与实践能力提升路径。课程内容需对接产业需求,强化专业技术和实践操作训练,高校依据学科特性增设实战课程,案例分析、项目管理、创新创业,确保学生接触行业动态与技术前沿,掌握核心技能[3]。

教学过程中需融合理论与实践环节,突破传统课堂框架引入项目驱动学习(PBL)、团队协作、研讨式教学模式,模拟真实工作场景或解决具体问题,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潜能,跨学科团队合作项目成为典型载体,学生通过项目执行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同步训练沟通协调、团队协作等职业素养。

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强化操作经验的关键路径,校企合作开展实习、见习、社会服务项目,增加学生职场体验,促进理论知识应用转化,这种系统性改革既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又增强职场适应力,最终转化为就业竞争优势。

(二)加强职业规划与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提升学生就业质量需强化职业规划指导体系,助力学生明晰职业发展方向,建立科学职业观念,高校可依托常态化职业规划讲座及主题活动,促使学生认知职业生涯价值,掌握各领域需求动态,讲座可邀请行业专家、校友与企业代表进行经验分享,学生借此掌握行业工作内容、发展路径及前景信息,职业兴趣得以激发,个人职业目标逐渐清晰。

(三)构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经验

搭建校企协作平台成为培育实践能力、提升就业优势的核心路径,更是学风建设职业化延伸的战略支点。建立稳定多元的校企合作关系,促进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实践教学与岗位能力培养深度融合。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案例设计及实训项目,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学校整合合作企业资源创建实习基地,安排学生进入产业前沿,获取真实职场经验与技术训练,弥合理论知识与职业应用的断层。

结束语:

综上,学风建设不仅是高校教育质量的体现,更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通过系统性、目标导向的学风建设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与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适应性与岗位胜任力。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转型背景下,学风建设应进一步与就业导向相融合,通过课程优化、职业指导机制完善及校企协同平台建设,推动学生由“学有所成”向“业有所就”转变。

参考文献:

[1] 周全 . 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学风建设互促模型研究——以武汉交通职业学院为例 [J]. 就业与保障 , 2023, (02): 106-108.

[2] 仝友鹏 . 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 35 (06): 41-43.

[3] 徐志荣 . 校企合作下高校学风建设对学生就业情况的影响分析——以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为例 [J]. 财富时代 , 2022, (02): 2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