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路径
列罗
茂县水务局 623200
引言: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生命线”、提高民生质量的“保障网”,更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支撑。水利部《2024 年乡村振兴水利保障工作要点》明确提出需健全质量管控体系、加强实体质量检查环节。直至2024 年底,我国已落成900 余万个农村供水工程、9.8 万余座小型水库,但因为工程数量多且分布广、建设主体繁杂,质量管理成为薄弱环节,2023 年到2024 年河北省所抽查的208 个农村供水工程,出现问题的比率达 49.5‰ 。本文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相结合,采用文献研究的方式与案例分析的方式,搭建质量管理框架,为基层实践提出参考内容,推动国家实现水利发展目标。
一、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与突出问题
(一)责任体系存在"断点"
部分地区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质量责任链条,存在“重建设而忽视管理”的倾向。湖北省黄冈市实施专项整治时发现,部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因项目法人履职不力,造成验收延后、质量隐患留存[1]。责任追溯机制不完备的情形更为多见,多数小型工程未建立参建单位责任人档案,质量问题出现后,难以分辨责任的主体,与清水县推行的“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突出对比。
(二)全流程管控效能不足
设计阶段勘察深度不够是根源性问题,某水库鉴于地质勘察数据的详实度欠佳,造成施工阶段多次改变设计,既抬高了成本,又留存了质量隐患[2]。施工环节“三检制”落实只是走过场,虽然启东市镇级小型水利工程合格率有 97.2% ,但依旧存在混凝土振捣不合规、防渗处理不达标等细节问题。验收阶段显现出“重资料轻实体”的现象,一些工程未经试运行便投入使用了,为后期运行埋下风险。
(三)技术支撑能力薄弱
数字化技术应用普及率低, 90% 以上的小型工程仍依赖人工巡检与经验判断,与浙江省柯城寺桥水库“BIM+智慧工地”模式形成对比,该水库通过数字化管控实现隐患闭环处置率 98% 以上。基层技术力量更为匮乏,四川省马边县等山区县因专业人员不足,导致313 处百人以下供水工程只能依赖村民自治管理,技术保障严重不足。
(四)长效管护机制缺失
资金保障不足是共性难题,多数地区未形成稳定的管护经费筹集渠道,导致工程建成后缺少日常维护,启东市村级工程面临“建成后失管”的风险[3]。管护模式不适配的现象也十分突出,千人以下工程实施单一管理模式,未能像马边县那样实施“国企直管”“村集体自管”的分类施策方式,造成管护性能参差不齐。
二、加强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夯实质量管控基础
1.健全责任清单制度。参照清水县经验,制定《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责任划分标准》,明确项目法人首要责任、勘察设计单位技术责任、施工单位主体责任及监理单位监督责任。河北省印发《水利工程质量监督规程》,将质量责任细化为12 类 46 项具体条款,实现“责任到人、全程可溯”,为基层水利部门提供清晰的责任划分依据,该做法具备全国推广价值[4]。
2.完善终身追责机制。建立覆盖施工人员、技术员、质检员的“三级实名档案”制度,实行全员全流程实名登记,详录人员信息、参与工序及质量表现。广西环北部湾工程依托该制度实现质量问题精准溯源,处置效率提升 50% 。同步推行“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制度,参建各方开工前签署并存档,清水县已将其纳入《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核心,为追责提供刚性支撑。
3.强化考核激励约束。将质量管理纳入地方政府乡村振兴考核体系,细化“质量抽检合格率”“隐患整改率”等 8 项核心指标。参照马边县做法,考核结果直接与经费分配挂钩,末位乡镇削减 20% 专项经费[5]。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质量创优工程给予信用加分,对连续三年达标工程倾斜 15% 管护经费,形成“考核促管、激励提效”闭环。
(二)实施全流程精准管控,提升质量监管效能
1.严把设计源头关。推行“勘察精准采集+设计科学编制+审查严格把控”三位一体模式,要求设计单位优先采用BIM 三维协同设计,实现专业数据互通。浙江寺桥水库通过自主研发的Hydrostation 平台完成全专业协同设计,设计周期缩短 30‰ 。建立第三方评审机制,对小型工程实行“一项目一评审”,重点核查地质数据与施工方案,从源头降低设计变更风险,为工程建设奠定优质基础。
2.强化施工过程管控。严格落实“三检制+第三方检测”双重把关,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监理终检需形成闭环记录,关键工序须委托第三方抽检,河北省将该模式应用于农村供水工程,有效提升实体质量。参照清水县经验,为高边坡开挖等危险工序建立重大危险源台账,实行“每日巡查+每周研判”管控,切实降低施工环节质量风险。
3.规范竣工验收流程。制定《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验收细则》,明确“资料审核-实体检测-试运行-正式验收”四步流程,借鉴环北部湾工程经验,实行“多方会签”制度,施工、监理、建设单位共同确认质量达标方可验收。建立验收“回头看”机制,3 个月内复核已验收工程,重点核查整改落实情况,确保工程质量符合长期运行要求。
(三)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监管体系
1.推广BIM 全生命周期应用。实行差异化 BIM 技术应用策略:中型工程全面推行全功能BIM 技术,小型工程推广轻量化三维建模,实现“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数据贯通。浙江寺桥水库通过 BIM+ 智能碾压技术生成监测数据865 万条,精准管控坝体质量,该技术已在浙江20 余座水库推广。搭建跨主体BIM 共享平台,参建各方数据实时同步,技术文件审批时间缩短 50% 以上,为工程全阶段质量管控提供数字化支撑。
2.建设一体化监测网络。参照黄冈市经验,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地面传感器+水工仪器”的监测体系,重点工程均部署设备,长江干流农村水利工程视频监控覆盖率超 80‰ 开发集成渗流分析、边坡稳定性等模型的智能预警模块,辽宁汤河水库通过数字孪生平台累计发出风险预警 1562 条,推动管控从“人工经验判断”向“数据精准决策”转变,确保质量隐患早发现、早处置。
3.打造智慧管护平台。整合沈阳市浑北灌区经验,构建集“实时监测-智能预警-闭环处置”于一体的管护平台,开发设备管理、水质监测等10 个子系统。针对小型工程推广轻量化 APP,实现村民“拍照定位”随手报险、管护人员“接单式”处置。马边县通过同类平台将应急响应时间缩短 60% ,有效破解山区工程管护半径大、响应慢难题,为小型分散工程提供可复制方案。
(四)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保障工程持续运行
1.创新分类管护模式。参照马边县实践,按受益人口建立三级分类管护体系:千人以上工程委托国企直管保障专业,百人至千人工程采用“企业+村集体”共管强化协同,百人以下工程推行村民自治提升灵活,340 处中型工程通过委托实现 100% 专业化管护。建立“县培村用”机制,每季度围绕设备运维、隐患检测开展培训,使小型工程管护人员技能达标率超 90% ,精准适配不同规模工程需求。
2.健全资金保障体系。构建“水费收入自主补充+财政补贴重点扶持+社会资本多元参与”的三维资金保障机制,落实“谁受益、谁付费”原则,结合运维成本与村民承受力制定阶梯水价。马边县将 60% 水费优先用于管护人员工资,叠加省级补助资金,解决313 处小型工程经费难题。争取专项债券支持,明确资金向质量达标工程倾斜 30% ,形成“质量优则补助多”的“以奖代补”效应,筑牢工程长期运行资金根基。
3.强化社会监督参与
设立 24 小时质量监督热线,联动“水利民生服务”线上平台开通“电话举报+拍照上传+定位标注”反馈渠道。河北省通过村广播循环播报、入户宣讲保障群众知情权,年均收集隐蔽问题线索230 余条,处置率达 98% 。建立“质量周公示”制度,现场公开参建方资质、质量标准及举报方式,参照环北部湾“质量警示墙”每季度曝光典型案例,构建“专业监管+群众监督”的立体管控网络。
三、案例分析
(一)案例工程概况
浙江省柯城区存在寺桥水库,属中型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其总库容为 1825 万立方米,兼具农业灌溉、农村供水、区域防洪等多项功能,为周边的 3 个乡镇及 12 个行政村服务,直接和1.8 万农村人口生产生活用水安全以及 5000 亩农田的灌溉保障相关。该工程建设阶段面临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序众多等难题,以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实现质量和效率双重提升,最终获得全国BIM 技术大赛银奖,成为农村中型水利工程质量改进的典型案例。
(二)质量管理创新实践举措
1.责任闭环管理机制构建
工程建立“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质检员”三级责任架构,明确各岗位质量职责边界,参建各方签署《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承诺内容与工程档案同步存档并纳入浙江省水利建设信用体系。同时推行“全员实名登记”制度,对62 名施工人员、18 名技术员、8 名质检员实行工序全程溯源管理,确保质量问题可精准追责。
2.全流程施工质量管控
施工阶段创新采用“三检制+BIM 复核”双重管控模式,班组自检、项目部复检、监理终检需形成纸质与电子双重记录,每道工序完成后须在BIM 模型中录入检测数据,经系统校验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针对大坝填筑等关键工序,建立“每日巡检+数据比对”机制,累计发现并整改钢筋间距超标、混凝土配比偏差等质量问题47 项,整改闭环率达 100% 。
3.数字化技术深度赋能
搭建智慧型建设管理平台,汇集BIM+GIS 孪生场景、智能碾压监测、质量数据管理等核心要素,达成设计、施工、验收数据全环节贯通。凭借部署 28 台智能传感器及无人机巡检器具,实时采集大坝填筑压实情况、防渗体完整性等关键数据,累计生成了业务数据 24629 条,活跃用户累计达67270人次。试运行阶段借助数字孪生平台来模拟5 种极端工况,将3 项调度方案进行优化,预先消除潜在隐患。
(三)实践成效与推广价值
该工程通过系列创新举措,实现质量管控效能显著提升:大坝填筑碾压成果报告通过率从传统模式的 82% 提升至 98% ,工程实体质量抽检合格率达 100% ,未发生任何质量安全事故。其创新经验已形成可复制模板,其中“BIM 轻量化应用”“责任实名溯源”“数据驱动管控”等做法已被浙江省12 个县市借鉴推广,应用于 30 余座中小型水库及 200 余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有效推动区域农村水利工程质量水平整体提升。
四、结语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构建"制度为基、流程为纲、技术为翼、管护为要"的四位一体体系。实践表明清水县所推行的责任机制、寺桥水库所采用的技术应用、马边县所实施的管护模式等创新实践,可以明显提高工程质量水平,采用这些举措的地区,工程平均合格率提升了 15% 以上,隐患整改周期降低了 60% 。未来,伴随数字孪生、AI 监测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管理将转变为“精准化、智能化、常态化”模式,为乡村振兴打造更坚实的水利后盾。
参考文献
[1]王雨君, 李志红. 农村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与发展研究[J]. 农机市场,2024(5):72-74.DOI:10.3969/j.issn.1004-4035.2024.05.051.
[2]高玉亮. 信息化技术在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 水电水利,2022,6(8):10-12.DOI:10.12238/hwr.v6i8.4554.
[3] 霍 星 宇 . 浅 谈 水 利 水 电 工 程 的 施 工 质 量 与 安 全 管 理 [J]. 户 外 装 备 ,2023(8):178-180.DOI:10.12277/j.issn.1673-9434.2023.08.060.
[4]曾杭生.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J]. 商品与质量,2020(36):293.
[5]杨利娟. 农村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的安全和质量控制策略[J]. 电脑爱好者(普及版)(电子刊),2021(7):3573-3574. DOI:10.12277/j.issn.1673-7075.2021.07.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