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文学作品解读中的应用

作者

张馨月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引言

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文学研究中的兴起,源于传播媒介多元化对传统语言中心分析模式的挑战。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图像、音响、结构等多模态资源协同建构意义,诗歌的节奏、戏剧的舞台、小说的视觉描写皆为其体现。该分析方法拓展了文本解读的维度,有助于深化文学内涵理解,推动文学教育与批评方式的创新升级。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分析维度

1.1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渊源与发展概述

多模态话语分析最早源自系统功能语言学学派,尤其是韩礼德的语言功能观念,为多模态研究提供了功能取向的分析框架。此后,社会符号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非语言模态的研究,提出图像、颜色、排版、动作等也是有组织、有规则的符号系统,可以与语言系统并列、协同参与意义生产。Kress 与 VanLeeuwen 的《视觉设计语法》奠定了多模态分析的基本框架,其后多模态理论在教育学、传媒学、广告学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文学研究中,多模态话语分析则聚焦于文学文本中除语言之外的各种意义资源,如版式、图像、语音、节奏、互动结构等,强调文本意义的生成是不同模态之间交互的结果。相较传统文本主义视角,该理论强调读者感官在意义获取中的多维参与,特别是当代文学作品日益呈现出图像化、媒介化、声响化等趋势,传统的文字解析模式已难以准确捕捉文本的多重语义结构,而多模态分析正是对这一挑战的有效回应。

1.2 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核心分析维度

多模态话语分析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核心分析维度:一是语言模态,指传统的文字、语法、修辞等语言形式;二是视觉模态,包括图像、色彩、构图、版式等视觉符号资源;三是听觉模态,如配乐、声音、语调等,尤其适用于有声文学和戏剧文本;四是空间模态,如舞台布景、人物走位、视点转换等;五是动作模态,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表演等。在分析过程中,研究者不仅需要识别这些模态资源本身的意义功能,还要考察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对整体文本意义的建构作用。例如在分析一部图像小说时,图像的构图、人物表情与文字叙述之间是否互为补充或形成张力,如何协同构建人物性格和叙事节奏;又如在一首朗诵诗中,语速、节奏、停顿如何与词语意义配合,形成独特的情感表达。总之,多模态分析关注的不仅是“写了什么”,更是“怎么表达”“怎么被感知”,体现出从“生产—文本—接受”三位一体的文学研究路径。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在文学作品解读中的实际运用

2.1 视觉元素与叙事语义的协同建构

在传统文学解读中,视觉元素常被作为插图或附属信息而被忽略,而多模态分析则将视觉资源视为意义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图像小说、视觉诗歌、封面艺术、排版构图中,视觉模态与语言模态并列呈现,共同引导读者进入文本意义场。例如在墨西哥作家克劳迪娅·赫尔南德斯的图像小说中,每一章节都配以风格化黑白图像,这些图像不仅具象再现文字内容,还以构图、明暗、透视等手段强化文本氛围与人物心理描写。再如,波德莱尔诗集《恶之花》的早期版本中,其黑白木刻插图通过构图张力、画面留白与诗歌的悲观主义主题形成呼应,引导读者以视觉感知方式深入理解诗意之虚空与张力。这表明,在文学作品中视觉资源不仅是审美装饰,更是一种主动参与叙事的“叙述者”,其象征意义、文化内涵与语言文本共同构成意义系统。因此,文学解读者应拓展文本分析边界,将图像纳入意义阐释范畴,以实现审美信息的整合性理解。

2.2 音声与节奏在朗诵诗与戏剧文本中的情感表达

语言的声响属性一直是诗歌与戏剧的重要表现手段。在诗歌朗诵、话剧演出、广播剧等文本中,语音的节奏、声调、停顿等声音模态常常承载着情感、语气和结构信息。例如在艾略特的长诗《荒原》中,通过断裂句式与重复声部节奏的朗诵方式,可强化诗歌断裂时代感与人物精神失序的表现。声音模态不仅传递内容,更构建情绪氛围与阅读期待,在无声文本中可通过标点、节奏、韵律安排予以提示,而在有声演绎中则更为直接感人。在戏剧文本中,演员的语调、节奏、重音处理、语气转换等不仅影响观众的情感接受,还决定了剧中人物形象的鲜明度与戏剧冲突的强度。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从声音结构、演绎策略和观众感知等多方面分析文本在“说”与“演”之间的模态变换,帮助解读作品如何通过声音建构意义、传达情感,深化读者对语言之外的艺术层面理解。

2.3 身体动作与空间模态在叙事推进中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身体动作与空间构造亦是意义生成的重要模态资源。在戏剧、小说以及部分现代散文中,人物的空间位置、肢体动作、视点转换常常成为叙事进程的推动因素。例如在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主角在“生存还是毁灭”的独白场景中,站位、面向、动作的节奏与空间关系隐喻其心理转折和哲学沉思。又如张爱玲小说中对房间、窗帘、灯光等空间细节的描写,不仅构建出审美意境,也作为人物心境与时代变迁的象征。在分析此类文学作品时,多模态话语分析能有效揭示文本空间策略与人物动作在叙事组织、情感渲染和主题表达中的多重功能,有助于读者从身体感知的角度理解文本。此外,多模态分析还能捕捉作者在人物安排、空间控制中的无意识意识形态投射,进而实现对文本文化性、历史性的多维解读,推动文学研究从文字转向身体、空间、感官等更具经验性的维度拓展。

三、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的文学教学与批评路径重构

在当代语文教学与文学批评中,传统基于文本内容与文学体裁的解析方法已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文本形态与阅读需求。多模态话语分析为教学提供了更具操作性和时代感的视角,在实际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视觉构图、声音处理、节奏律动、空间安排等非语言模态入手,结合语言文本进行整合式分析,培养学生的多模态素养与综合理解能力。例如在诗歌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比诗歌朗诵与文字文本的差异,分析声音模态对意象与情感的增强功能;在小说教学中,可通过封面设计、插图分析、排版结构等激发学生对人物与情节的多感官理解。文学批评也可引入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在评价作品时不局限于语言层面,而考虑图文互动、声音与动作安排、文化意象与符号系统的整合效果,从而推动文学批评由静态、封闭走向动态、开放。尤其在跨媒介文学与网络文艺不断发展的当下,多模态分析理论将为新形态文学作品提供科学、系统的分析路径,为新时代文学研究拓展新的理论图谱与实践范式。

四、结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作为一种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方法,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中“语言中心主义”的局限,为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阐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未来随着多媒体文本、数字文学的发展,多模态话语分析将在文学研究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有必要构建更成熟的分析工具与理论体系,以提升文学研究与教育的综合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曦泽 . 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下文旅宣传片的创作与研究 [D]. 兰州交通

大学 ,2024.

[2] 朱晴晴 . 动画片《小妖怪的夏天》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D]. 牡丹江师范学

院 ,2024.

[3] 唐珍尊 . 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新手国际中文教师话语实证研究

[D]. 昆明理工大学 ,2024.

[4] 吴智敏. 文博类纪录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 陕西理工大学,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