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探析
吴洁
重庆市梁平区礼让镇中心小学校 重庆 405214
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古诗这一部分知识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无论是《寒食》中“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春意盎然,还是《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的坚贞品格,这些经典著作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及情感表达,往往映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绪。本文重点分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通过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审美鉴赏和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补充创作背景,深挖古诗内涵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古诗内容及所孕育的内涵,要求语文教师应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填补古诗创作背景,丰富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与社会风貌,揭示作品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语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人情感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联。单从理论层面来看,创作背景包含了历史、政治、文化等多重元素,教师可以围绕《石灰吟》这首古诗,结合于谦创作古诗时间及背景,即于谦生活在明朝,当时社会时代环境相对复杂,面临着许多内忧外患的因素,他从小就有远大志向,想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在 12 岁时来到石灰窑观看师傅煅烧石灰时,这一景象深深触动其心灵,于是挥笔创作出这首古诗,以此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于谦高洁的理想。例如,全诗情感高潮“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以石灰的无私奉献,表达了自己对理想与清白的执着追求,即使面临着“粉身碎骨”的风险,石灰仍然选择无怨无悔地付出,这与于谦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守护北京城遥相呼应,更能深刻理解诗中“清白”二字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品格的坚守,更是对国家忠诚与民族大义的体现。
二、创设情境氛围,品鉴古诗意境
情境创设是增强学生对古诗内容理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师可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播放相关声频及视频资源,创造出十分契合作品内容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走进古诗之中的世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也能更好地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一理论基础在于“情境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特定场景下学习相关知识、完成情感体验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部编版六上《宿建德江》为例,针对“天低树”“月近人”这一画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比如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清清的江水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感受诗人借这一景色所抒发其孤身一人夜宿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当时满怀的孤寂心情。在这种氛围下,能够生动地传达古诗中升华的情感内涵,并要通过角色扮演或朗诵比赛等形式,有效增强语文课堂的互动性,通过鼓励学生用不同语音语调表达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甚至加入手势和表情,让诗词的意境得以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使得学生体会到诗人孟浩然羁旅漂泊时的愁思与孤独,在品鉴古诗中获得心灵的触动和满足。
三、比较古诗内容,感知异中有同
虽然每一位诗人创作背景与风格存在迥异,但从古诗内容分析中发现,往往能够感知到一种“异中有同”的奇妙现象,而这种“同”主要体现在对风光景色的描绘、对人生哲理的感悟,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所以,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异中有同”的比较方法,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赏析古诗内容,自然而然地引入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2]。比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 18 课古诗三首中的《浪淘沙(其一)》《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描绘了大自然之美,能够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而六年级下册第3 课古诗三首中的《寒食》《迢迢牵牛星》《十五夜望月》,则通过描述不同节日习俗和民间神话,揭示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向往与寄托,深刻体现出传统文化及社会价值观。虽然这两个单元中古诗风格有所不同,但都隐含着诗人对家园建设与繁荣的向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意识到,诗人在表达情感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祖国的未来,通过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相结合,促使古诗词更加生动和感人,学生不仅能够领会诗词的艺术魅力,更能在比较学习中体悟到情感共通性。
四、鼓励学生创作,升华传统文化
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板块中的《游园不值》为例,其虽以七言绝句描写,但其背后隐含的情感则极为丰富,主要描写了诗人游园不成,看到红杏出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同时也说明了充满生命力的新鲜事物是一定会冲破束缚、蓬勃发展的。因此,语文教师可通过激励创新写作方式,指导学生在理解叶绍翁情感之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表达。具体而言,可以组织一堂关于“大自然生命力”的写作课,让学生回忆自身所观所感的自然景象,并结合“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引导学生来描写自然界的生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自然现象能够体现出大自然生命力的顽强?”,比如石缝生长的小草、寒冬绽放的梅花等。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细节观察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生命力具象化,并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从而在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新表达。
结论:
综上所述,古诗词在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师要持续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深入探索更多有效的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方法,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举措,让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有效激发和培养,为学生培养成为主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一代青少年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杨婷婷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思考 [J]. 中国文房四宝 ,2024(11):109-110.
[2] 庄婧 . 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析 [J]. 安徽教育科研 ,2023(3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