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英语跨学科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融合培养模式构建
姬锐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实验高中 471300
一、引言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跨学科阅读教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起知识融通的桥梁,而批判性思维培养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核心引擎。在高中语文与英语教学中,将二者深度融合,能够引导学生突破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维度对文本进行解构与重构。通过对比中英文文本的叙事逻辑、修辞手法与价值取向,学生不仅能够增强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能培养独立思考、辩证分析的能力,这与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高度契合。
二、实施策略
在高中语文英语跨学科阅读教学中融入批判性思维培养,需多环节协同推进。
(一)多维度整合阅读文本
建立动态文本资源整合机制,除教材文本外,定期从国内外权威期刊、经典文学作品中筛选补充素材。筛选过程注重跨学科关联度与时代性,组建由语文、英语教师及学科专家构成的选编者团队,运用文本分析工具对素材进行多维度评估,确保引入内容既符合高中生认知水平,又具备思想深度与文化价值。例如,在探讨 “个体与社会” 主题时,除《我有一个梦想》外,引入马丁·路德·金 1963 年在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英文演讲完整视频及演讲稿原文,结合英语学术论文《Social Movementsand Individual Agency》中关于社会运动与个体能动性的理论分析,同时匹配语文教材中反映社会变革的散文、小说片段,如鲁迅《狂人日记》节选、杨绛《老王》等。通过中英文文本中不同社会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呈现,引导学生从多元视角审视社会现象。
教师利用数字化平台搭建资源库,按主题、难度、文化背景设置标签,方便学生检索。资源库还设置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生阅读历史与学习进度,推送个性化阅读材料。在课堂教学中,采用 “双文本对照阅读法”,以蒙田《热爱生命》与英语哲理性散文《The Value of Life》为例,引导学生用表格对比两种语言文本的开篇方式、论证逻辑和修辞手法。教师提供详细的阅读支架,如设计包含 “文本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如何运用修辞增强说服力?” 等问题的阅读任务单,组织小组讨论与全班分享,鼓励学生在交流碰撞中深化理解。
组织 “文化解码” 活动,让学生分析文本中隐喻、象征等表达背后的文化根源,如西方文本中常出现的宗教意象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差异,帮助学生在跨文化比较中形成批判性阅读视角。活动中引入文化人类学的 “深描” 方法,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社会风俗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例如,在分析《圣经》典故在西方文学中的运用时,对比中国古典文学中 “采薇”“折柳” 等意象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符号如何塑造文本意义,进而培养其超越文本表层、探究深层文化逻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分层设计探究任务
构建 “三阶递进式” 任务体系,配套详细的任务指南和评价量表。在基础层,设置 “文本信息拼图” 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剖析语文英语文本。学生需运用精读技巧,梳理中文文本《呐喊》中的乡土社会批判思想、人物间的复杂矛盾,以及英文文本The Great Gatsby 中美国梦的破灭主题、人物阶层关系与命运轨迹。通过四人小组分工协作,利用信息卡分类整理、时间轴串联事件等方式完成跨文本信息整合,并制作可视化对比图表,直观呈现两种语言文本在叙事结构与主题表达上的异同。
进阶层精心设计 “观点辩论擂台”,以《哈姆莱特》人物的复杂性为核心议题,引入英语文学评论中对 Macbeth 等相似悲剧人物的分析。教师提供心理动力学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等分析框架,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探究人物的潜意识动机,从社会学视角剖析社会阶层对人物行为的制约。学生需查阅学术文献,整理不同学派的观点,撰写 3000 字以上的批判性分析报告,并通过正反方辩论的形式,在观点交锋中完善逻辑论证,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三)组织合作探究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 - 主题轮换”策略,根据学生语言能力、思维特点和性格差异分组,每组 4-5 人。以 “思想的力量” 主题为例,教师提前发布探究任务:比较帕斯卡尔 “苇草”隐喻与英语文本中相似思想意象的异同,并探讨其现实意义。小组成员分别承担资料收集、文本分析、逻辑整合和成果展示角色,利用在线协作平台共享资源、实时讨论。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法” 推动批判性思考,如 “这个观点是否存在文化局限性?”“如何用反例验证这一结论?”。要求每组制作双语对比分析海报,并设置 “观点互评墙”,鼓励学生匿名提出质疑与建议。最终每组进行 10 分钟双语展示,其他小组从内容深度、逻辑严谨性和语言表达等维度进行评分,促进学生在互动中完善思维体系。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设计 “三维评价矩阵”,涵盖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通过学习日志、课堂观察记录表和小组协作档案,记录学生在文本分析、讨论交流和任务完成中的思维变化;表现性评价采用“双轨制”,既评估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也考察批判性思维要素,如证据收集、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发展性评价引入 “成长雷达图”,从质疑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维度绘制学生个人成长曲线。教师定期组织评价反馈会议,将学生自评、互评结果与教师评价进行对照分析,针对典型问题开展 “思维工作坊”。例如,针对学生在论证中常见的逻辑漏洞,设计 “逻辑链修复” 专项训练,结合具体案例讲解归纳、演绎等推理方法,帮助学生明确提升路径,实现批判性思维的螺旋式发展。
结语
高中语文英语跨学科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融合培养模式,为学生思维发展与语言能力提升开辟新路径。该模式的持续推进,有助于培养兼具跨文化理解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学科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远。跨学科教学视角下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5):45-49.
[2] 王雨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24(3):78-83.
[3] 陈雅婷。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12):32-37.
本文是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 2025 年度一般课题:《基于阅读教学的高中语文英语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5YB087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