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情境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唐伟
重庆市渝北实验小学校 401120
引言:
数学课标对于鼓励教师和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的高度发展阶段,在学习数学方面有一定的难度。新课标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又要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从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来进行教学,这既能让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更近,又能更快、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影响因素
(一)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的转化
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应用,学生要想把自己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数学基础,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这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沉着冷静,有条理。在学生有了扎实的数学基础后,还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针对学生的成绩开展针对性地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1]。
(二)强大的计算能力是解题关键
数学计算可以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数学计算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快速、准确地分析,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判断题和证明题的效率,加快解题的速度。对教师来说,除了要重视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是否扎实之外,还应该多进行数学计算训练[2]。
(三)抽象思维决定着思考的质量
抽象思维在数学应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学生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将公式运用到解题中去。教师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能够深入剖析所见所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对问题进行合理解决。
二、劳动情境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从实际出发提取劳动教育素材
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来说,课堂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的,老师要真正地把教育与生活结合起来,以生活发展教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除了要分析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外,还要切实地从实际出发,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例如在教师讲解锐角这一部分时,要结合周围的事物来系统地讲解,比如把一些有锐角的工具或者物体展示出来。为了真正地将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老师可请学生列举一些农业工具有钝角的例子。教师这种教学模式能真正将数学学科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既能认识并学习锐角这部分内容,又能对农业劳动有所了解,能了解基本的农业工具,还能渗透劳动教育的有关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具有比较完整、正确的认知概念,能迅速地理解并掌握有关内容,教师应渗透并分析劳动生活的实质内容。
(二)教材内容拓展,劳动活动组织
数学教材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师要想办法渗透到数学教材中去,就必须跟上数学教材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切入口,确保二者的有机结合。作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以教材内容为中心,合理地将学生们组织起来,让他们进行劳动实践,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核心价值观。以“数据收集整理”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栽蒜苗”的内容,组织学生亲自进行“栽蒜苗”的劳动实践。在垃圾分类与循环利用的理念指导下,学生选取一盆废弃的花盆,填入一定数量的土,然后将大蒜去皮后放入土中,适时浇水。当蒜苗发芽,破土而出,生长时,学生们用尺子记录下蒜苗的生长情况,为期两周。在完成了劳动实践活动之后,学生可以根据“数据收集整理”的有关知识,对记录下来的蒜苗生长数据进行分析,绘制出相应的折线图,对蒜苗的生长变化进行更直观分析,促进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内化。通过“栽蒜苗”劳动实践,既能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又能提高学生的核心数学素养,又能促进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
(三)注重数学建模,渗透方法
建立数学模型是对应用问题进行分析、操作和验证的过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构建数学模型,并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转化法、等量置换法、假设法等。当学生掌握了数学方法之后,就能掌握解决某个数学问题的方法,弄清楚了解题方法的优劣性和适用范围,同时也可以让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更加突出,从而使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数学思维来解决问题。以“分数乘整数”为例,在解决与之相关的应用问题时,学生们很难发现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做一条绸花需要十分之三的丝带,而小明要做三条丝带,需要多少条丝带?有些学生能对题目进行初步的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列出乘法算式,但是一遇到分数乘整数就会产生思维上的障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通过线段图来表达问题,也就是:阴影部分表示3 朵花的长度,可以更清楚地看到阴影部分是十分之九,就能得到结果。可以看出,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建模非常重要,另外,渗透一定的数学方法,可以突破他们的思维障碍,丰富他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全面拓展他们的解题思路。
结束语:
总之,劳动融合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教育部号召各个学科要积极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努力把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小学数学中的插图、场景、计算题等,都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要素。将小学数学与真实劳动情境相结合,增强生活实践,能够提升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构建小学高效数学课堂,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许峰 . 指向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小学数学学习方式改进策略研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4(2):80-82.
[2] 夏悦 .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1):117-119.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渝北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重点课题《劳动教育背景下小学低段数学特色作业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 :YBJK2023-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