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设计防控措施

作者

徐敦龙 张凯 罗建林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引言

在当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进程中,混凝土结构凭借其优异的力学性能以及良好的经济性,在各类建筑项目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普遍存在,已然成为影响工程质量的关键隐患。这些裂缝不仅可能引发钢筋锈蚀、降低结构的防水性能,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对结构的整体安全构成威胁。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功能要求的日益提高,如何有效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已成为工程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

现阶段,虽然针对混凝土裂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裂缝问题仍然频繁出现。特别是在设计阶段,对于裂缝防控的系统性考量还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深入探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设计防控措施,对于提高建筑工程质量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材料因素

水泥作为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种与性能对混凝土的收缩有着显著影响。不同品种的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以及收缩量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水泥的水化热较高,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从而导致混凝土收缩开裂。

骨料的级配、粒径及含泥量也在混凝土裂缝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 ⨁OO 骨料级配不合理,会使混凝土的密实度降低,增加收缩裂缝的可能性;粒径较大的骨料,其对水泥浆的约束作用较强,可能会在骨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而骨料含泥量过高,则会影响水泥与骨料之间的粘结力,降低混凝土的整体性能。

掺和料与外加剂的选择及用量同样不可忽视。掺和料的加入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某些性能,如降低水化热、提高耐久性等,但如果选择不当或用量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收缩增大。外加剂的作用是调节混凝土的性能,然而,过量使用外加剂可能会对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强度发展等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引发裂缝。

(二)环境因素

温度变化是导致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当环境温度发生剧烈变化时,混凝土内部会产生温度应力。如果温度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例如,在夏季高温时段,混凝土浇筑后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而内部温度升高较慢,形成温度梯度,从而产生表面裂缝。

湿度波动对混凝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混凝土在干燥过程中会发生收缩,当环境湿度较低时,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会加剧。这种收缩如果受到约束,就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裂缝就会出现。此外,湿度的频繁变化还会使混凝土产生反复的湿胀干缩,进一步加剧裂缝的发展。

外界荷载的长期作用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应力累积。在长期荷载的作用下,混凝土会发生徐变,这种徐变会导致结构的变形逐渐增大,从而使混凝土内部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当应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裂缝。

(三)施工因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是施工过程中导致裂缝产生的常见问题。从材料化学角度分析,水泥用量过多会使水化反应产生大量水化热,在混凝土内部形成较大的温度梯度,当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便会引发裂缝;水灰比过大不仅导致混凝土干缩变形显著增加,还会降低水泥石与骨料的粘结强度,为裂缝发育创造条件。砂率不当同样危害显著,当砂率过高时,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和水泥用量增加,导致收缩增大;而砂率过低时,混凝土拌合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变差,粗骨料易产生离析现象,使硬化后的混凝土结构均匀性降低,在荷载或环境作用下成为裂缝的诱发点。

浇筑过程中的振捣不密实问题需从施工工艺层面深入剖析。当振捣时间不足或振捣棒插入深度、间距控制不当时,混凝土内部会残留大量空气形成蜂窝、孔洞等缺陷。这些缺陷不仅降低了混凝土的有效受力面积,还会在缺陷周围形成应力集中区域。以桥梁墩柱浇筑为例,振捣不足导致的内部空隙,在车辆动荷载反复作用下,空隙边缘混凝土极易因疲劳损伤而产生裂缝。

养护措施不当对混凝土强度发展和裂缝控制有着重要影响。混凝土养护本质上是为水泥水化创造适宜环境,其温度和湿度参数直接影响水化进程。当养护温度低于 5℃时,水泥水化反应显著减缓,水化产物生成量不足,导致混凝土早期强度无法正常增长;而当养护时间不足,水泥水化不充分,混凝土内部结构疏松,抵抗变形能力减弱。湿度控制同样关键,当环境相对湿度低于 80% 时,混凝土表面水分快速蒸发,产生自收缩和干燥收缩,这种收缩应力若未得到有效释放,便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网状裂缝。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2011)要求,普通混凝土浇筑后应在 12h 内进行保湿养护,且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7d,对于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得少于 14d ,但实际工程中常因工期压力缩短养护周期,成为裂缝产生的重要诱因。

(四)结构设计因素

结构布置不合理是诱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重要因素,其引发的应力集中现象往往具有隐蔽性与突发性特点。从力学原理分析,在结构拐角处、洞口周边等几何突变部位,因构件布置未遵循传力路径最短原则,导致局部应力超出正常设计值 2-3 倍。以某地下车库工程为例,其侧墙与顶板连接处未设置加强暗梁,施工后三个月内出现多条呈 45° 斜向延伸的贯穿性裂缝,经有限元分析验证,该部位应力集中系数达 2.8,远超混凝土抗裂设计标准。

构件截面尺寸设计同样需兼顾承载需求与材料特性的平衡。当截面尺寸过小,如梁高宽比超过规范限值(如矩形梁高宽比大于 4),不仅会使构件出现 " 强剪弱弯" 破坏模式,还会因钢筋保护层厚度不足引发局部应力集中。反之,过大的截面尺寸易造成混凝土水化热积聚,某大体积桥墩工程中,因截面尺寸达 6m×6m ,中心部位最高温度与表面温差超过 50% ,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裂缝。

配筋设计对裂缝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需严格遵循 " 细筋密布 " 的构造原则。受力钢筋配置不足时,如板底纵向受力筋间距超过 200mm ,在楼面活荷载作用下易出现塑性铰裂缝;而构造钢筋缺失问题在屋面结构中尤为突出,某工业厂房屋面未设置温度收缩钢筋网片,竣工后首个夏季便产生大量不规则龟裂。此外,钢筋锚固长度不达标、搭接位置不合理等细节问题,同样会削弱混凝土与钢筋的协同工作性能,加速裂缝的产生与发展。

二、混凝土结构裂缝的设计防控措施

(一)材料选择与配合比优化设计

在材料选择方面,应基于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水泥品种。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应优先选择水化热较低的水泥,以减少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升高;对于处于潮湿或侵蚀性环境中的工程,应选择具有良好抗渗性和耐腐蚀性的水泥。

骨料级配的优化设计应遵循使混凝土具有良好密实度和工作性的原则。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粒径的骨料,使骨料的空隙率最小,从而减少水泥浆的用量,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同时,应严格控制骨料的含泥量,确保骨料的质量符合要求。

掺和料与外加剂的科学配比方法是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的关键。应根据工程的具体要求,选择合适的掺和料和外加剂,并通过试验确定其最佳用量。例如,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粉煤灰或矿渣粉,可以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合理使用减水剂,可以减少混凝土的用水量,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二)结构方案设计中的裂缝防控

合理的结构布置是减少应力集中的有效手段。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尽量使结构的平面和立面布置规则、对称,避免出现突变和不规则的形状。对于结构中的拐角处、洞口附近等容易产生应力集中的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如设置构造柱、增加配筋等。

构件截面尺寸的优化设计要点在于在满足结构承载能力和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合理确定截面尺寸。应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形对构件的影响,避免截面尺寸过大或过小。对于长细比较大的构件,应适当增加截面尺寸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以提高构件的抗裂性能。​

伸缩缝、后浇带等构造措施的合理设置可以有效地释放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应力。伸缩缝的间距应根据结构的类型、尺寸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确定;后浇带的设置应考虑结构的受力情况和施工方便性,后浇带的保留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收缩情况确定,一般不宜小于 42 天。

(三)配筋设计与裂缝控制

受力钢筋的合理配置原则是在满足结构承载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钢筋的布置均匀、合理。应根据构件的受力情况,准确计算受力钢筋的用量,并合理确定钢筋的间距和直径。对于受拉区的钢筋,应确保其能够有效地承担拉应力,避免因钢筋配置不足而导致裂缝的产生。​

构造钢筋对裂缝开展的抑制作用不可小觑。在混凝土结构中,应设置必要的构造钢筋,如分布钢筋、架立钢筋、腰筋等。这些构造钢筋可以有效地抑制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形,减少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例如,在板类构件中设置分布钢筋,可以使荷载均匀分布,避免局部应力集中;在梁类构件中设置腰筋,可以防止梁的侧面产生裂缝。​ 预应力技术在裂缝控制中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通过对混凝土构件施加预应力,可以使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产生预压应力,从而抵消部分拉应力,延缓裂缝的出现。预应力技术尤其适用于大跨度、重荷载的混凝土结构。

(四)特殊环境下的专项设计措施

在高温、低温环境中的结构防护设计,应根据环境温度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高温环境中的结构,应选择耐高温的混凝土材料,并采取隔热、降温措施,如设置隔热层、采用通风降温等;对于低温环境中的结构,应考虑混凝土的抗冻性能,选择合适的水泥品种和掺和料,并采取保温措施,如增加混凝土的保护层厚度、设置保温层等。

潮湿、侵蚀性环境下的耐久性设计是确保混凝土结构长期安全使用的关键。在这种环境中,应选择具有良好抗渗性和耐腐蚀性的混凝土材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减少侵蚀性介质的侵入。同时,应加强钢筋的防护措施,如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增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等。​

复杂荷载工况下的结构加强设计需要充分考虑荷载的特点和作用方式。对于承受反复荷载、冲击荷载等复杂荷载的结构,应采取加强措施,如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提高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合理配置钢筋等,以提高结构的抗裂性能和承载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其成因广泛涉及材料特性、环境作用、施工工艺和设计方案等多个关键环节。从材料层面来看,水泥水化热、骨料级配不合理、外加剂使用不当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产生温度应力和收缩变形;在环境方面,极端温度变化、湿度波动、冻融循环以及化学侵蚀等作用,也会对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造成破坏;施工过程中的振捣不密实、养护不到位、过早加载等操作失误,同样是引发裂缝的重要诱因;而设计阶段对结构受力分析不足、构造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更是为裂缝的产生埋下隐患。​

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阶段的裂缝防控措施对提升混凝土结构性能、保障工程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及配合比,能够有效降低混凝土的收缩率和水化热峰值;优化结构方案设计,如合理设置伸缩缝、后浇带,控制结构长宽比等,可有效释放结构内部应力;进行精细化配筋设计,准确计算受力钢筋与构造钢筋的配置,既能满足结构承载需求,又能增强抗裂能力;针对特殊环境条件,如高温、高湿、盐渍土等地区,制定专项设计方案,采用特殊防护措施,可显著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展望未来,随着建筑技术的飞速发展,超高性能混凝土、自愈合混凝土等新材料,以及智能监测、装配式建造等新技术将不断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工程中。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既为裂缝防控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入研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形成机理,探索不同工况下裂缝的发展规律,不断完善裂缝防控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通过建立更加精确的数值分析模型,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验证与优化,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高效的裂缝防控技术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满足现代建筑工程对安全性、耐久性和适用性的严格要求,为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推动建筑工程技术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赵海宁 . 建筑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控对策探究 [J]. 房地产世界 , 2024, (01): 106-108.

[2] 李胜伟 , 魏茂彬 . 关于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J]. 建筑结构 , 2023, 53(S1): 1608-1611.

[3] 陈亮 . 浅谈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J]. 四川水泥 , 2021, (11): 17-18.

[4] 阳春雄 . 钢筋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与预防控制措施研究 [J]. 四川水泥 , 2015, (12): 337.

[5] 丁凤英 . 浅谈建筑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及其控制措施 [J]. 科技信息 , 2009, (16): 697.

作者简介:徐敦龙,男,湖南常德,本科,工程师,从事结构工程方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