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李俊生
浏阳现代制造产业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湖南浏阳 410300
引言
在当下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的大环境中,市政道路工程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市政道路工程现场施工过程中,质量通病的存在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质量通病严重影响了道路的使用性能,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也给城市交通运行带来了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对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的防治,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紧紧围绕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一、市政道路工程现场常见质量通病分析
(一)路基质量通病
路基作为市政道路的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道路的稳定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路基沉降不均匀是较为突出的质量通病。这种情况会使路面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车辆行驶在这样的路面上,舒适性会大幅下降,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例如,当车辆经过沉降较大的区域时,可能会出现颠簸、失控等情况,严重威胁到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路基沉降不均匀的表现形式多样,可能是局部沉降较为明显,也可能是整体沉降程度不一致,这都会对道路的使用产生不利影响。
(二)路面质量通病
路面质量通病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较为常见,其中路面裂缝问题尤为突出。路面裂缝的出现,不仅会破坏道路的美观度,更重要的是,雨水等液体可能会通过裂缝渗入路基,进而加剧路基的损坏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路基的损坏会进一步影响路面的质量,形成恶性循环。除了裂缝问题,路面平整度不足也是常见的质量通病之一。路面平整度不足会导致车辆行驶时产生较大的振动,增加车辆的磨损,同时也会影响交通的流畅性。车辆在不平整的路面上行驶,需要驾驶员更加集中精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排水系统质量通病
排水系统在市政道路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及时排出道路表面的雨水,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然而,排水不畅是排水系统常见的质量通病。在雨天,排水不畅会导致道路积水严重,这不仅会影响交通通行效率,还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例如,车辆在积水路段行驶时,可能会出现打滑、熄火等情况。此外,长期积水还会对道路结构造成损害,降低道路的使用寿命。排水系统不畅的原因可能是管道堵塞、坡度设置不合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二、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一)施工材料方面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素,其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寿命和通行安全。从材料的生产源头来看,部分供应商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采用劣质原材料或不规范的生产工艺,导致出厂材料本身就存在质量缺陷。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若使用这些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材料,极易引发路基和路面的质量问题。
以水泥材料为例,若水泥强度不足,在路面施工中,当承受车辆荷载时,其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撑力,致使路面出现裂缝。更严重的是,裂缝会随着时间推移和车辆反复碾压不断扩大,进而导致路面结构损坏,影响道路的正常使用。砂石材料同样不容忽视,若砂石含泥量过高,会在路基填筑过程中形成软弱夹层,削弱颗粒间的摩擦力,使得路基难以达到设计压实度,最终造成路基沉降不均匀,引发路面不平整、错台等问题。
在材料采购环节,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盲目选择价格低廉但质量不达标的材料供应商,缺乏对供应商资质、信誉及产品质量的全面考察。此外,材料采购计划制定不合理,未充分考虑施工进度和材料存储条件,导致材料积压或短缺,影响工程质量。而进场材料检验环节存在的漏洞更是加剧了质量隐患,部分检验人员责任心不强,检验方法不科学,使得一些不合格材料蒙混过关,被用于工程施工,为质量通病的产生埋下伏笔。
(二)施工工艺方面
施工工艺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工艺不合理已成为导致质量通病的重要原因。
以路基填筑施工为例,分层厚度控制至关重要。若分层厚度过大,下层土体在压实过程中无法得到充分压实,导致整个路基压实度不够;而分层厚度过小,则会增加施工成本和工期。无论是哪种情况,最终都会导致路基沉降不均匀,路面出现纵向裂缝或波浪形起伏,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在路面施工时,混凝土振捣环节是保证路面结构密实度的关键。若振捣不密实,混凝土内部会形成蜂窝、孔洞等缺陷,降低路面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路面极易产生裂缝、坑槽等病害。
此外,施工步骤的顺序安排不合理也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例如,在路基尚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就进行路面施工,路基的后续沉降会对路面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路面出现变形、开裂等问题。而施工人员对施工工艺的掌握程度不足,也是导致施工工艺不合理的重要因素。随着市政道路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不断涌现,如果施工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技术培训,缺乏对新工艺、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就无法正确执行施工工艺方案,难以保证施工质量,影响工程整体效果。
(三)施工管理方面
施工管理的不到位是导致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涉及人员管理、工序管理和质量监督等多个方面。
在人员管理方面,由于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规模较大,参与人员众多,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给施工质量控制带来很大困难。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施工人员可能无法正确理解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操作失误。例如,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因对钢筋间距、锚固长度等要求理解不到位,导致钢筋布置不符合设计要求,影响结构承载能力。同时,施工人员缺乏质量意识和责任心,存在敷衍了事的现象,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
施工工序安排不合理同样会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各工序之间存在严格的先后顺序和逻辑关系。若工序安排不当,会导致施工过程混乱,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会对工程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工序之间的衔接不紧密,前一道工序完成后,未及时进行质量检验就匆忙进入下一道工序,使得质量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随着施工的推进,质量问题不断累积,最终引发严重的质量事故。
质量监督不严格也是施工管理中的突出问题。部分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未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机制,质量监督人员配备不足,监督手段落后。一些质量监督人员对质量标准和规范掌握不熟练,在质量检查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后未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使得质量问题长期存在,导致质量通病频发,严重影响市政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
三、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要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质量,加强施工材料管理是关键环节之一。首先,需要建立严格的材料采购制度。在采购材料时,应通过市场调研、行业口碑、企业资质审查等方式,筛选出具有良好信誉、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和稳定供货能力的供应商,确保采购的材料符合设计图纸和国家规范要求。在采购合同中,不仅要明确材料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验收程序等核心条款,还应约定违约责任和质量保证金制度,通过法律手段约束供应商的履约行为。例如,对于沥青混凝土供应商,可要求其提供出厂检验报告、第三方检测证明,并约定若材料质量不达标需承担返工费用及违约金。
其次,要构建科学完备的进场材料检验体系。一方面,建立标准化的材料检验流程,从材料进场报验、抽样送检到结果判定形成闭环管理;另一方面,配备专业的试验检测人员和先进的检测设备,如万能材料试验机、沥青针入度仪、全站仪等,对每一批进场材料进行全方位检验。检验内容涵盖材料的外观质量(如碎石的级配、水泥的结块情况)、物理性能(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沥青的软化点)、化学性能(如钢筋的化学成分、土壤的酸碱度)等维度。对于检验不合格的材料,立即贴上醒目标识,启动退换货流程,并留存影像和书面记录,从源头上杜绝不合格材料流入施工现场。
此外,还需建立健全材料的储存和管理制度。根据材料特性分类存储,如水泥存放于防潮仓库,钢筋垫高防锈,沥青采取保温措施。制定定期巡检制度,检查材料的存储环境和质量状态,对易变质材料设定使用期限预警机制。同时,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建立材料台账,实时记录材料的进场时间、数量、使用部位等信息,实现材料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确保材料在储存过程中不受损坏,保证其质量稳定性和施工适用性。
(二)优化施工工艺
优化施工工艺是防治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的重要措施。首先,要根据市政道路工程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工艺方案。在制定方案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地质条件、气候因素等实际情况,还需引入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进行三维建模分析,模拟不同施工工艺下的工程效果,通过对比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例如,在软土地基路段,通过BIM 模拟可以直观呈现不同地基处理方式对道路沉降的影响,为方案制定提供数据支撑,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其次,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参加专业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讲解、实际操作演示以及案例分析研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分享最新的施工技术和经验;同时开展 “老带新” 帮扶活动,让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带领新员工进行实操训练,帮助他们熟练掌握施工工艺和操作技能。此外,建立培训考核机制,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对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对未达标者安排补考或二次培训。通过系统化培训,全面提高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使他们能够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方案进行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控制。建立 “企业自检 + 监理抽检 + 政府监督” 三位一体的施工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如路基压实度、混凝土坍落度等关键指标,并将数据上传至智慧施工管理平台,实现施工质量的动态监测。对每一道施工工序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检查,实行 “上一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的制度。例如,在路基填筑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和压实度,每层填筑厚度不得超过30cm ,采用灌砂法、环刀法等多种检测手段对压实度进行检测,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在路面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与平板振捣器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控制振捣时间和间距,避免出现漏振、过振现象,同时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管理,覆盖土工布并定期洒水保湿,避免出现裂缝等问题。在沥青路面摊铺环节,精确控制摊铺温度和速度,摊铺温度保持在 130℃ - 160℃之间,摊铺速度控制在 2-6m/min ,通过超声波厚度检测仪实时监测摊铺厚度,确保路面平整度达标。
(三)强化施工管理
强化施工管理是保证市政道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健全施工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确保施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其次,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工程质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开展质量教育活动、建立质量奖惩制度等方式,激励施工人员积极参与质量控制工作。合理安排施工工序,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各工序的施工顺序和时间节点。确保各工序之间的衔接紧密,避免出现施工混乱的情况。加强对施工进度和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建立专门的质量监督团队,对施工过程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定期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和验收,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强化施工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减少质量通病的发生。
四、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施工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通过加强施工材料管理,确保使用合格的材料;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强化施工管理,保证施工过程的有序进行,能够有效减少市政道路工程现场质量通病的发生,提高市政道路工程的施工质量。这对于保障城市交通的安全畅通、促进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今后的市政道路工程建设中,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完善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推动市政道路工程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为城市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高新宙. 关于市政道路施工技术控制要点及通病防治措施的探讨 [J]. 居业, 2025, (02):102-104.
[2] 许金海 . 分析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及防治措施 [J]. 居舍 , 2021, (18): 71-72.
[3] 陈 东 旭 . 市 政 道 路 施 工 质 量 通 病 及 对 策 [J]. 林 业 科 技 情 报 , 2019, 51 (02): 128-129+137.
[4] 刘徽 . 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研究 [J]. 中外企业家 , 2018, (13): 69.
[5] 王凤芹 . 试论市政道路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J]. 科学中国人 , 2016, (12): 42.
作者简介:李俊生(1988.6),男,汉族,湖南长沙,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市政工程项目现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