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环境监测场所和环境控制分析与建议

作者

刘洋

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股份动力公司 276826

引言:

环境监测场所的环境控制工作,需针对生产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质量展开,需要借助规范性、权威性的标准,预防环境生产条件失控,降低对生产活动的影响 [1]。然而,怎样识别环境风险,加以控制作为监测区域环境控制工作的难点,为有效应对环境监测场所中环境洁净度低、温湿度不稳定问题,应提出有效建议,才能展现环境监测场所和环境控制工作的实践意义。

1 环境控制常见要素

1.1 温湿度控制

针对不同的环境监测项目而言,仪器设备对温湿度的要求也存在差异。常见的光学仪器,若环境温湿度持续变化,则会造成镜片出现发霉、受潮的情况,对光路监测精度影响较大;部分化学反应平衡容易受到温湿度变化影响,每 1qC 变化,则在反应过程会出现 1%-3% 范围误差;每 1%RH 湿度变化,产生误差为 1%-3% ,对环境监测结果准确度是有直接影响的,所以应加强对环境温湿度的控制。

1.2 电磁屏蔽控制

在企业行业监测场所中监测仪器逐渐向着电子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电子干扰对所获取的监测结果是有直接影响的,可能因电磁干扰造成电路误触,产生错误的信息传输情况,所以应做好电磁屏蔽,才能避免电磁信号对环境造成影响,对周边仪器设备等产生影响,以提高电磁的辐射能力。

1.3 实验区域控制

按照环境监测标准要求,在环境监测场所中未实现对环境的控制,应通过划分实验区的方式设置单独的样品。存储设备监测区域按功能进行定位才能确保化学样品、生物样品可以顺利存储以及流转 [2]。比如,可以增加单独的样本存储区域,将污样以及清样分别存储;风干的固体样品、土壤等,设置独立存储区;微生物样品应结合有菌和无菌状态分别存储;恶臭的嗅觉实验室,应单独增加嗅辨室、样品配制室、样品准备室这三个功能分区,增加隔离设施,保证各室之间能够借助传递窗,递交检验,避免实验室的环境之间出现交叉污染情况。

2 环境监测场所和环境控制建议

2.1 准备采样设备设施

为确保安检监测场所的环境控制工作能够顺利执行,应通过有序的采样方式,保证结果是精准无误的。一是监测机构可生成具有针对性的环境监测场所管理方案,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结合区域内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设备并制备样品,有效预防因设备故障,而造成环境监测工作发生停滞情况,以保证监测工作的实施效率 [3]。二是在开展样品采集工作前期,应组织成立环境监测小组,要求每位成员都具有一定的责任心。而负责人应加强对环境监测场所相关工作内容的审查,为每位成员分配相应的任务,才能确认具体的采样位置,设置采样点,做好后期的环境监测场所环境控制补充,以满足采样要求。三是选择适应区域情况的环境监测技术要求,采样人员运用的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安全防护装置、保存剂等,确保获取采样样品后,能够顺利存储与运输。保持端正的工作态度,才能结合具体的环境监测操作要求,保证所检索的监测结果是精准无误的,降低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监测失误率,有效实现对区域环境的。

2.2 优化环境管理机制

对于环境监测场所而言,监测人员在执行环境控制工作时,应结合现有的仪器设备,按照规范以及标准要求,实现对区域环境条件的了解,包括但不限于温湿度、电磁屏蔽控制仪器、实验区域划分等内容,促使监测人员能够运用统一的标准,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偏差。(1)通过监测方法的持续更新,结合区域内的环境变化而进行更换,以确保所实行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是精准无误的。比如可以借助质控手段,了解区域内的环境影响,运用精密度以及空白试验等方法,了解环境条件可能对监测结果所带来的影响。通过环境因素的充分识别,避免数据出现偏离情况,运用针对性的手段逐一排除,进而做好环境条件的监控与记录工作,促使监测人员能够运用相互匹配的监测设备,如排风设备、温湿度控制设备、防尘设施等,逐一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从而以定期调整设备状态的方式,确保环境监测场所内不会出现过多的污染物质。(2)创设温湿度控制系统。为满足环境监测场所的高精度监测要求,可以在现场上增加温湿度传感仪器,通过对温湿度数据的获取方式,实时更新监测并整合数据,传递到中央控制系统当中。促使创新设备能够分布在场所内的各个位置,在保证数据全面性的前提下,增强所检索数据内容的准确性。通过智能空调的配置方式,加装除湿以及加湿设备的手段,结合场所内的温湿度变化情况,以自动调节的方式,确保环境监测场所的温湿度要求能够符合检验标准。如监测人员为实现对环境管理机制的优化,可以加强对场所内可能存在的风险研究,关注环境条件,在固体废物以及土壤的制样场所内,避免存在过多的细颗粒物,应通过增加可利用清洗工具,通风装置的方式,避免在制样期间出现交叉污染。选择使用重量法,实现对低浓度颗粒的制定,要求温度区间应为 15-30‰ ,温度精度范围是 ±1qC ;相对湿度则为 50±5%RHc 。也可增设单独恒温以及恒湿实验室的方式,要求组织监测人员生成恒温以及恒湿小组,在区域内设定机组结合温度以及湿度所产生的波动,及时对温湿度进行调整,其中在温度波动大等于 0.5c ,湿度波动大等于 2%RH 时,及时发出预警,促使恒温恒湿机组及时调整,以营造良好的室内环境,保证所开展监测工作的准确度。三是可在水质样品进行交接时,增加现场内的冷藏箱,在样品处理区域内应按照相关技术规范以及标准要求,增加除湿仪器以及空调设施,在环境条件难以满足监测需要时,应即刻停止监测,完成处置后,则可继续执行监测活动,从而优化环境管理机制的方式,实现对环境监测场所的持续监控。

2.3 做好电磁屏蔽设计

针对环境监测区域,可能存在的电磁干扰,监测人员能够通过电磁屏蔽设计的方法,增加场所内的屏蔽玻璃、金属网等设施,通过营造封闭监测区域的方式,避免电子信号频繁进入而影响监测准确度。可以在监测仪器的外层上,开展电磁屏蔽处理,确保仪器设备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而对于用电设备以及监测仪器而言,应采用合理布局的方式,避免监测仪器之间距离过近或与大功率设备邻近,持续优化环境监测仪器的线路及供电方式,通过增加稳压装置以及滤波装置的方式,避免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电源内存在过多的电磁干扰,可以结合监测仪器的使用情况,通过增加单相接地装置的方式,减少电磁干扰对监测仪器设备所带来的影响。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是以环境监测场所和环境控制工作展开讨论,了解关键控制的关键要素包括温湿度、电磁屏蔽、实验区域,监测人员为提高环境整洁度,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则需采用准备采样设备设施、优化环境管理机制、做好电磁屏蔽设计 的方式,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场所始终受控。通过持续监控的方式,规范当前的生态环境监测活动,进而确保所获取数据信息是准确且可靠的。

参考文献:

[1] 韩伟 . 基于微环境控制的洁净空间施工技术优化研究 [J]. 建筑工人 ,2025, 46 (06): 53-56.

[2] 倪添昊 , 王金章 . DCS 控制系统前沿技术在复杂机电生产环境下的精准控制实践 [J]. 中国品牌与防伪 , 2025, (06): 217-219.

[3] 罗艳, 韦丽丽, 邓敏军. 生态环境监测场所和环境控制分析与建议[J]. 广东化工 , 2025, 52 (10): 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