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应用以人教版必修一《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为例

作者

王蒙

河北新乐市第一中学

高中生物作为学生生物学习的关键时期,一直以来在高中生活课堂教学当中,部分学生受限于自身学习能力限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学习行为,导致出现被动化、低效化学习体验。为此,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发展,帮助学生在课堂更好地基于教师引导建立好的自主化学习体验,从而改变学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推动学生更好地深入参与到生物实验学习当中去,建立良好的学习能力。

一、基于认知冲突的问题链设计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而基于认知冲突的问题链能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激发探究欲望。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链揭示知识本质:从而引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中,教师可围绕 “血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问题链教学。具体而言:教师首先展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与正常人的红细胞图片,提出第一个问题:“两种红细胞形态差异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到血红蛋白结构异常。接着,教师追问:“氨基酸序列的微小变化为何会导致血红蛋白功能异常?”促使学生结合教材中氨基酸脱水缩合的过程,让学生小组讨论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最后,教师抛出拓展问题:“高温煮熟的鸡蛋为何更容易被消化?”促使学生将蛋白质变性知识与生活现象结合。最终,通过问题链的逐步深入,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理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的核心逻辑。

二、生活案例的情境化转化

启发式教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涉及的 “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等知识,与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将生活案例转化为教学情境,可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领悟知识内涵,避免机械记忆,从而通过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蛋白质的组成及功能特点。

例如,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中,教师可创设 “超市购物选蛋白” 的情境任务。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让学生收集家中常用的蛋白质食品包装,课堂上分组扮演 “营养师”,分析不同食品的蛋白质来源及氨基酸组成。随后,教师展示 “胶原蛋白保健品” 的宣传广告,提出问题:“口服胶原蛋白能直接补充人体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吗?” 结合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引导学生揭穿营销误区。最后让学生为 “健身爱好者” 设计一日蛋白质摄入方案,说明设计依据。最终通过生活情境的转化,学生不仅掌握了必需氨基酸的知识,更学会用生物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探究性实验的阶梯式引导

实验是生物学科的重要载体,启发式教学可通过阶梯式实验引导,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中 “蛋白质的鉴定” 实验,若仅按步骤操作难以激发深度思考,而设计 “预测 - 验证 - 反思” 的阶梯式探究流程,能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蛋白质的化学特性,同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从 “哪些食物含蛋白质较多” 的预测,到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的原理” 的验证,再到 “实验结果与预期不符的原因分析”,逐步提升探究难度,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教学中,教师可将 “蛋白质鉴定实验” 升级为探究任务。第一阶梯: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材料,即:“豆浆、蛋清、苹果等”,预测哪些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记录假设依据。第二阶梯:按规范操作实验后,对比实际结果与预测,分析 “苹果组为何无紫色反应”“蛋清组颜色过深如何改进” 等问题。第三阶梯:拓展探究 “高温处理后的蛋清能否与双缩脲试剂反应”,结合蛋白质变性知识解释现象。通过阶梯式引导,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技能,更理解了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与其结构密切相关” 的深层逻辑,从而实现从“做实验” 到 “懂原理” 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重视启发式教学策略的合理利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化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不仅仅是能够完成生活学习任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以化被动为主动的方式,更好地在生物课堂学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学习思维,使学生不只是能够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还能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从而以此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 党文丽 . 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对策和效果分析 [J]. 高考 , 2024,(20): 37-39.

[2] 尤金美 , 聂庆源 . 基于科学探究思维培养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路径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下旬刊 ), 2023,(12): 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