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 全面激发长沙国企改革发展新动能
谭双剑 贺利华 曾权
长沙天心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一、发展现状
(一)经济规模稳步增长
长沙市国有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截至 2024 年 6 月底,长沙市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 2.8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8% ,较全省平均增速( 9.2% )高出 2.6 个百分点,资产规模占全省国资总量的 42.3% ;营业收入达到3420 亿元,同比增长 14.6% ,利润总额 285 亿元,上缴税费228 亿元。
(二)产业布局持续优化
长沙市国有企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围绕长沙市“卓越型 + 战略型 + 成长型”的产业格局,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在传统产业领域,长沙市城发集团等企业承担全市 82% 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新兴产业方面,湘江集团建设智能驾驶产业园、医疗健康产业园。
(三)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长沙市国有企业创新投入与平台建设成果显著。2023 年研发经费投入 41亿元,研发强度 2.8% ,高于全省国有企业平均水平( 2.2% )。目前长沙已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 150 个,长沙市国有企业与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等共建科技研发中心,长沙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约 25% 。
(四)国企改革成效显著
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突出。全市国有企业 100% 完成“党建入章”,长沙银行通过混改优化股权结构,2023 年净资产收益率达 9.2% ;湘江集团试点“超额利润分享”使核心团队年均收入增长 40% 。
二、现实困境
(一)创新动能不足,成果转化效率低
研发投入强度与先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2023 年长沙市国有企业研发强度2.8% ,低于合肥( 3.4% )、深圳( 4.2% )等城市,且创新成果转化率仅 11% ,低于合肥( 23% )和全国平均水平( 18% ),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畅、产学研协同不足;长沙2023 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 38.6% ,低于合肥( 56.2% ),在产业结构优化上仍有提升空间。
(二)高端人才短缺,人才结构失衡
部分产业高端人才短缺。一方面,由于薪酬待遇、发展平台、人员控编与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企业存在差距,难以吸引高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员工技能提升渠道有限,导致部分骨干人才流失。以文旅产业开发为例,缺乏懂策划投资、善招商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这极大制约了国企的创新发展和市场竞争力。
(三)体制机制僵化,决策效率滞后
决策流程冗长,市场响应迟缓。长沙市国有企业重大决策平均用时 47 天,比深圳多 22 天,比合肥多 15 天。长沙市国有企业普遍缺乏激励机制,管理人员“能上能下”执行率不足 40% ,远低于市场化水平。同时长沙国企资产证券化率仅 21% ,低于合肥( 38% )和全国平均水平( 35% ),资本运作能力亟待提升。
(四)产业协同不足,资源配置分散
国企间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长沙城发集团、湘江集团等多家国企存在片区开发业务,多家国企布局同一产业赛道,易导致资源浪费,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薄弱,央企与驻地国企,省属、市属国企与区县国企之间联动不足,如长沙城发集团与天心城发集团在奥体新城片区建设中存在联动不足。与合肥由“链长制”主导推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相比,新兴产业配套率仅 65% ,低于合肥的 82% 。
(五)债务风险与经营压力并存
长沙国有企业基本面临偿债压力。以长沙某国企为例,截至2024 年底,公司承担的债务总额为 230.62 亿元,资产负债率为 56% ,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无法覆盖还债本息,而国企负责的公益性项目投入大、周期长、收益少,将进一步加剧财务风险。同时,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影响,土地出让难度加剧,地产销售和资产租赁等业务受阻,这严重制约了国企的资金回笼和业务拓展。
三、国企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强化创新驱动
(1)加大创新投入。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对研发强度超过 3% 的国有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国有企业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开展技术创新,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发展趋势好的项目。
(2)完善转化机制。学习合肥,探索“企业出题、政府立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创新模式,对成功转化的项目给予考评奖励,争取将 2027长沙市年成果转化率提升至 25% 。推动国企与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院校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3)深化产学研合作。依托长沙市“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定位,与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所共建工程机械、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创新研究院,提高校企联合研发项目占比。
(二)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1)精准引育高端人才。制定“长沙国资国企英才计划”,对引进的人才给予安家补贴,设立人才专项基金,支持国企与高校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2)完善激励机制。在长沙国企试点“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50% 奖励团队”,对新兴产业企业实施“工资总额单列”,进一步扩大关键岗位薪酬差距。指导国企完善薪酬绩效考核体系,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激发员工干事创业活力。
(3)加强国企人才建设。建立国企之间人才交流机制,每年选聘专业复合型人才下沉基层国企,提升企业创新活力。推动不同企业开展人才合作,实现技术和管理经验共享,提升团队整体素质。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优化治理结构。2025 年底前长沙市实现 100% 国有企业“外部董事占多数”,建立“否决事项清单”,赋予经理层更大经营自主权,指导国企完善治理结构,明确权责边界。
(2)提升决策效率。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制度,将重大决策周期压缩至 30 天以内,建立数字化决策平台,实现项目审批、资源调配等流程全部线上化。
(3)强化资本运作。设立资产证券化专项基金,力争长沙国企 2027 年资产证券化率达 35% 。鼓励国企拓宽融资渠道,探索 REITs 试点,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
(四)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1)构建协同平台。搭建全市国企产业协同平台,整合产业链资源,在工程机械等领域建立产业联盟,实现供需对接与联合研发。推动国企在片区开发、产业招商等方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2)实施差异化布局。推进“一企一业”改革,明确各企业主业,避免同质化竞争;指导长沙市国有企业聚焦城市运营、文旅产业、片区开发、高新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品牌,避免同一区域国有企业业务重叠。
(3)完善产业链配套。借鉴合肥“链长制”经验,在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链主”企业,将新兴产业配套率提升至 80% 。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引进上下游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五)防范化解债务风险
(1)优化债务结构。建立国有企业债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高负债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化债。指导国企通过展期、债务置换等方式优化债务结构,降低融资成本,确保债务按期兑付。
(2)增强自我造血。加大对经营性项目的投入,提升企业自身盈利能力。指导国有企业加快土地出让和房产销售进度,盘活存量资产,提高经营性现金流入,降低对政府补贴和债务融资的依赖。
作者简介:谭双剑,男,汉族,硕士,天心城发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2022 年,荣获天心区“闯创干”三型干部先进,2023 年,荣获天心区政府先进个人(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