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研究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及防治措施

作者

周万腾

张家界锦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 湖南张家界 427000

一、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概述

(一)混凝土裂缝的定义与分类

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在硬化及使用中,因内应力或外部作用产生的贯穿或非贯穿缝隙。按形态分为表面、深层和贯穿裂缝:表面裂缝浅而窄,深层裂缝影响结构性能,贯穿裂缝威胁安全。按成因分,塑性裂缝源于浇筑后塑性阶段表面失水;干缩裂缝因硬化期水分散失、体积收缩受阻形成;温度裂缝由内部温差产生的应力超限引发。

(二)混凝土裂缝对建筑工程的影响

裂缝会削弱结构安全性,减少有效受力面积、改变受力状态、引发应力集中,降低承载能力。耐久性方面,裂缝成为有害物质侵入通道,加速混凝土碳化和钢筋锈蚀。防水性能受损导致渗漏,影响使用功能。此外,还会破坏建筑外观,降低美观与使用体验。

二、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

(一)材料因素

水泥品种与质量:水泥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水化特性直接影响混凝土性能。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高但水化热大,用于大体积施工时易因内部温度过高产生温度应力裂缝;安定性不良的水泥会导致混凝土硬化时体积变化不均,引发开裂。

骨料性质:骨料粒径、级配和含泥量与混凝土质量密切相关。粒径小、级配差会增大空隙率,增加水泥用量和收缩量;含泥量过高会削弱骨料与水泥浆粘结力,黏土吸水膨胀还会导致混凝土收缩不均。​ 外加剂与掺合料:外加剂和掺合料使用不当是裂缝诱因。减水剂超量会延长凝结时间,引发塑性裂缝;膨胀剂掺量不合理则无法补偿收缩。此外,掺合料活性、掺量及与水泥的相容性,也会影响混凝土强度与收缩性能。

(二)施工因素

配合比设计:水灰比、水泥用量及砂率直接影响混凝土性能。水灰比过大加剧收缩并降低强度与抗渗性;水泥用量过多增加水化热与收缩;砂率不当影响和易性与强度,均易引发裂缝。

浇筑与振捣:浇筑分层过厚、速度过快会导致振捣不密实,形成缝隙或空洞;振捣不足影响强度,过度振捣造成离析,均为裂缝隐患。​ 养护措施:养护时间不足或方法不当是裂缝主因。保湿缺失导致塑性收缩,保温不足引发冻胀,均破坏混凝土结构完整性。

(三)环境因素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浇筑后,水泥水化会释放大量热量,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若散热不及时,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会在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温度裂缝。在使用过程中,季节更替、昼夜温差等环境温度变化,同样会使混凝土结构产生温度应力,导致裂缝扩展。​ 湿度变化:环境湿度对混凝土的水分迁移有重要影响。在干燥环境中,混凝土内部水分会不断向外界蒸发,导致体积收缩。当收缩受到约束(如地基、老混凝土等)时,就会产生拉应力,引发干缩裂缝。湿度变化越剧烈,混凝土干缩裂缝的可能性越大。

冻融循环:在寒冷地区,混凝土结构处于冻融循环环境中。当温度降至冰点以下时,混凝土孔隙中的水结冰膨胀,对孔壁产生压力;温度回升时,冰融化成水,体积恢复。反复的冻融循环会使混凝土内部孔隙不断扩大、连通,导致混凝土结构逐渐破坏,产生冻融裂缝,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四)设计因素

结构设计不合理:建筑结构设计时,若构件尺寸、形状设计不当,会导致混凝土受力不均。例如,构件截面突变处、孔洞周边等部位易产生应力集中现象。配筋设计不合理,如配筋率不足或钢筋布置不当,无法有效抵抗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应力,也会使混凝土产生裂缝。

伸缩缝设置不当:伸缩缝的作用是释放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形产生的应力。若伸缩缝间距过大,混凝土在收缩和温度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无法得到有效释放,会导致裂缝产生。伸缩缝的构造形式不合理,如止水带安装不牢固、缝内填充物填充不密实等,也会影响伸缩缝的正常功能,使混凝土开裂。

三、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

(一)优化材料选择与使用

选择水泥时,应考虑工程需求和环境,优先考虑低水化热、收缩小的品种。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推荐使用矿渣或粉煤灰硅酸盐水泥;普通建筑工程则根据情况选用适当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同时,必须确保水泥质量,满足国家安定性、强度等标准。

控制骨料质量:选用级配良好的骨料,通过筛分试验确定粒径分布,确保空隙率最小。限制骨料含泥量,细骨料不超过 3% ,粗骨料不超过 1% 。超标骨料需清洗,以增强骨料与水泥浆粘结,减少混凝土收缩。

合理选择混凝土外加剂和掺合料,如减水剂可提升强度和抗渗性,膨胀剂需试验确定最佳掺量以补偿收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可改善工作性能和耐久性,但要注意相容性和掺量。

(二)规范施工过程控制

优化配合比设计应遵循“满足混凝土性能要求的同时,尽量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的原则。通过试验确定水灰比、砂率和水泥用量等参数。针对不同工程和环境,可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配合比,减少混凝土收缩和裂缝。

加强混凝土浇筑与振捣管理:按施工规范严格控制浇筑分层厚度,一般不超过 500mm 。合理安排浇筑顺序,避免冷缝。振捣时,控制时间和插入深度,确保混凝土密实无气泡。避免振捣棒接触模板、钢筋和预埋件,防止移位变形。

强化养护措施:制定科学养护方案,根据混凝土特性和环境选择养护方法。浇筑后及时保湿养护,如覆盖塑料薄膜、土工布等,保持表面湿润。大体积混凝土需保温,控制温差在 20% 以内。养护时间根据强度增长确定,不少于7 天,抗渗混凝土不少于14 天。

(三)应对环境因素影响

温度控制:施工阶段通过骨料喷水、低温水搅拌降低浇筑温度;大体积混凝土预埋冷却水管散热,并加强温度监测动态调整养护方案。使用阶段通过屋面隔热层、外墙保温层削弱温度波动影响。

湿度调节:养护期采用喷雾、洒水维持湿度,干燥环境涂刷养护剂锁水;装修阶段合理调控室内湿度,预防干缩裂缝。

抗冻防护:寒冷地区优选高抗冻原材料,调整配合比掺入引气剂增韧。施工时覆盖保温材料、搭建暖棚,并通过加热原材料、添加防冻剂保障冬季施工质量。

(四)完善设计方案

优化结构设计:建筑结构设计时需结合混凝土受力与变形特性,合理规划构件尺寸形状,规避截面突变引发的应力集中。重点强化洞口周边、梁柱节点等薄弱部位配筋,利用有限元分析预测裂缝,优化整体结构抗裂性能。

合理设置伸缩缝:依据建筑长宽高、结构形式及环境条件,科学确定伸缩缝间距(框架结构 ⩽55m ,剪力墙结构 ⩽45m )。同时优化构造形式,确保止水带稳固、缝内填充密实,有效释放混凝土收缩与温度应力,预防裂缝产生。

四、结论

混凝土裂缝由多种因素造成,包括材料、施工、环境和设计。这些因素对裂缝形成有显著影响。通过分析裂缝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优化材料、规范施工、应对环境变化和完善设计,可以减少裂缝,提升建筑质量。尽管如此,裂缝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随着技术进步和新材料应用持续研究,以确保建筑质量和安全,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胜伟 , 魏茂彬 . 关于混凝土结构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J]. 建筑结构 , 2023, 53 (S1): 1608-1611.

[2] 黄龙 . 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 [J]. 居业 , 2021, (03): 75-76.

[3] 杨兆鹏, 刘振栋, 刘坤, 祝永生, 孙开科. 土木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 [J]. 建筑技术开发 , 2020, 47 (22): 147-148.

[4] 田鹏勇 .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改善对策研究 [J]. 居业 ,2020, (05): 86-87.

[5] 王肖涵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2013, (21): 75.

作者简介:周万腾(1993.10)男,汉族,湖南常德,本科,工程师,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