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与共生:智慧城市视域下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潘泓宇 李彤

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引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 " 非遗 ")作为人类文明的活态传承载体,其保护与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研究将从传播学、文化遗产保护学与城市发展学的跨学科视角出发,通过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智慧城市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现状特征、存在问题及优化路径。

1 现状分析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现状

当前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截至 2022 年底,中国已有超过 500 个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智慧城市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数据驱动和智能应用实现城市治理现代化,为各类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和技术支持。

1.1.2 非遗保护与传播面临的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传承人老龄化、传播渠道单一、受众群体萎缩等现实困境。传统传播方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非遗项目与年轻群体的接触机会显著减少。同时,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之间存在矛盾,亟需寻找新的传播路径。

1.1.3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播带来的机遇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创新非遗展示形式,区块链技术有助于确权和溯源,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把握受众需求。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为非遗数字化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应用场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智慧城市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关注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和治理模式,如 Albino 等人提出的智慧城市技术框架。国内研究则更注重实践应用,如吴志强院士团队提出的智慧城市发展评估体系。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交通、环保等领域,对文化传播特别是非遗保护的关注相对不足。

.2.2 非遗数字化传播研究进展

国际层面,UNESCO 推动建立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合作网络。国内学者如苑利等提出了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框架,实践层面出现了数字博物馆、虚拟展演等创新形式。但现有研究多聚焦单一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视角。

1.2.3 研究空白与创新点

现有研究存在三个主要空白:一是智慧城市与非遗传播的交叉研究不足;二是数字化传播效能评估体系缺失;三是技术应用与人文价值的融合机制研究薄弱。本研究创新点在于构建智慧城市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理论框架,提出效能提升的系统路径。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索智慧城市环境下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效能提升路径,具体目标包括:构建智慧城市与非遗传播的融合理论模型;建立数字化传播效能评估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技术赋能与文化内涵协同发展的传播策略。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研究现状;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典型实践;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获取受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传播路径;最后通过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效能提升模型。技术路线遵循 " 问题识别 - 理论构建 - 实证分析 - 模型验证 -策略提出" 的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智慧城市的核心内涵与特征

智慧城市是指运用信息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智慧城市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5G 通信技术。这些技术共同构成了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和应用层。

2.2 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理论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该理论强调非遗的活态性、传承性和社区参与性。保护的核心在于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包括确认、建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等环节。数字化技术为这些保护环节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数字化传播理论关注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该理论认为数字化不仅改变了传播媒介,更重构了传播模式和文化生态。在非遗传播中,数字化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的转变,从精英传播到大众传播的扩展,从静态保存到动态传承的演进。

文化记忆理论由德国学者扬·阿斯曼提出,强调文化通过符号系统、仪式实践等媒介实现代际传递。非遗作为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其数字化传播实质上是文化记忆的媒介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既面临记忆失真风险,也创造了记忆重构机遇,需要平衡技术理性与文化本真性。

2.3 融合与共生的理论框架

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一方面,技术改变了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的方式;另一方面,社会文化需求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在智慧城市背景下,这种融合表现为技术解决方案与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技术应用场景与文化语境的有机统一,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的协同并进。

智慧城市中的非遗数字化传播涉及政府、企业、社区、传承人和公众等多方主体。这些主体在技术平台、内容生产、传播渠道、消费反馈等环节形成复杂的共生关系。理想的共生模式应实现:政府引导与企业运作的平衡,专业机构与社区参与的协同,技术专家与文化传承人的对话,以及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统一。这种共生关系需要通过制度设计、平台建设和能力培养来维系和优化。

3 智慧城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融合机制研究

3.1 技术融合路径

3.1.1 大数据与非遗资源整合

大数据技术为非遗资源的系统化整合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通过构建非遗数据库,可以实现对非遗项目、传承人、相关文献等信息的结构化存储与管理。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分析非遗项目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征,为精准传播提供决策支持。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可以可视化展示非遗项目的地域分布特征,为区域性非遗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3.1.2 人工智能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非遗数字化传播中展现出多方面应用价值。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实现非遗文献的智能检索与语义分析。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对非遗技艺进行动作捕捉与三维建模,为数字化保存提供技术支持。机器学习算法可以分析用户行为数据,实现个性化推荐,提升非遗传播的精准度。智能语音交互技术也为非遗知识的普及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

3.2 平台融合路径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为非遗传播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持。通过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可以建立非遗数字博物馆、在线教育平台等公共服务设施。城市大数据平台能够分析市民文化需求,优化非遗资源配置。智慧旅游系统可以将非遗体验纳入城市文化旅游线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社交媒体平台显著拓展了非遗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短视频平台为非遗技艺展示提供了直观的传播渠道。社交网络的裂变式传播特性有助于扩大非遗影响力。

3.3 主体融合路径

政府机构在非遗数字化传播中发挥着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为融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财政投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同时需要建立企业、高校、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形成资源互补的优势。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也有助于提升传播效果的社会认同度。

非遗传承人与技术专家的深度协作是数字化传播成功的关键。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确保技术方案符合非遗保护的专业要求。

4 效能提升路径与对策

4.1 技术赋能路径

4.1.1 深化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

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为非遗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可以实现非遗元素的智能识别与分类,区块链技术能够确保数字资源的版权保护与溯源,而 5G 网络则大幅提升了数字内容的传输效率。建议建立非遗数字化技术研发中心,重点突破三维扫描、动作捕捉等关键技术瓶颈。

4.1.2 构建非遗数字资源库

需要建立统一标准的非遗数字资源库,实现资源的系统化采集、标准化存储和智能化管理。资源库建设应包含多媒体档案、工艺流程图解、传承人口述史等多元内容,并采用元数据标准进行标注。同时要开发开放API 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的接入与数据共享。

4.2 内容优化路径

4.2.1 叙事方式的现代转型

传统非遗的叙事方式需要适应数字时代的传播规律。建议采用沉浸式叙事、交互式体验等新型表达形式,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运用游戏化设计增强用户参与感。同时要注重跨文化传播的适应性调整,避免文化折扣现象。

4.2.2 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

数字化传播不应停留于表面形式的转换,而应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基因。建议建立专家智库,系统梳理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工艺原理和文化象征,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呈现其深层的文化逻辑和审美价值。

5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揭示了智慧城市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效能提升路径。研究发现,技术赋能是提升非遗数字化传播效能的核心驱动力,其中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显著增强了非遗内容的呈现效果与传播广度。同时,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对传播效能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企业、传承人及公众的协同合作构成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良性生态。研究还发现,用户体验优化是提升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个性化推荐、交互式体验设计能够有效增强用户参与度与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宋俊华 , 王明月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J]. 文化遗产 ,2015(06):1-9+157.

[3] 黄永林 , 谈国新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 [J]. 华中师范大学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51(02):49-55.

[4] 王耀希 . 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5] 张新红, 于凤霞, 李红升. 智慧城市发展手册[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辽宁省属本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号:LJ112410166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