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

作者

陈作宏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康家集乡学区730500

前言

小学生正处于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时期,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计算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更是他们理解数学本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计算教学存在重技能、轻过程的问题,这就造成部分学生在计算时产生畏难心理。而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数学计算教学需要转向更加注重概念理解、规律探究与思维培养的方向,小学数学教学就需要完善计算教学策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一、创设数学计算情境,激发学生计算兴趣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基础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逻辑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机械式练习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学习时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需要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等创设数学计算情境,既要求激发学生计算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内容,让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以三年级上册《大数加与减(二)》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创设“超市年货采购”计算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背景下进行大数加减法的学习,感受计算的趣味性与实践性。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先创设以下情境:小明家准备购买年货,如米、面、油、水果、蔬菜等物品,每件商品以千元为单位,如大米总金额为 1345 元、食用油总金额为 1923 元、零食价格为 2461 元、水果总价格为 3192 元,让学生计算小明一家总花费。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计算,即 1345+1923+2461+3192=8921 (元)。在计算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齐数位、逐位相加、逢十进一的计算方法,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步骤。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如果小明家准备了 10000 元,在购买以上物品后剩多少元?”学生就可以需要计算 10000-8921=1079 (元)。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数学知识的抽象化程度,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

二、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和传统灌输式教学法相比,自主探究可以让学生在问题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协作意识。尤其在计算教学中,自主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对算法逻辑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为例,教师就可以设计“水果价格计算”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先提出问题:“葡萄每千克 6.3 元,如果买 2.8 千克,需要花费多少元?”首先,教师需要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所学整式出发进行计算,即 63×28 ,然后调整小数点位置。接下来,通过竖式计算:63×28=1764 ,而由于原来的算式是 6.3×2.8 ,由于共有两个小数点,最后结果为 17.64 。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析不同解题方法。有的学生可能先将 2.8 拆分为 2+0.8 ,进而计算 6.3×2=12.6 ,6.3×0.8=5.04 ,再将结果相加得到 17.64。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仅可以在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法本质,还能感受到计算的价值。

三、设计课堂开放问题,增强学生计算积极性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设计课堂开放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活力,让学生思考怎样寻找合适的解答方式,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数学计算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计算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双重提升。以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为例,教师就可以围绕“生活中的花费”设计开放性问题,增强学生计算积极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学校需要购买一批新图书,总价为 231元,如果平均买了若干本,每本图书价格为多少?如果本数不同,价格是否会发生变化?”学生在计算时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案,假设买了14 本,那么就需要计算 231÷14=16.5 ,每本 16.5 元;如果买了 22 本,那么就需要计算 231÷22=10.5 ,每本 10.5 元。在操作中学生就会逐渐发现,分母的变化对每本书的价格会造成影响,还会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会怎样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真正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不仅需要注重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还需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加强课堂趣味性与科学性,可以逐渐增强学生运算技能、思维品质、积极学习态度等。同时,丰富计算教学方式,可以避免传统单一机械训练,还可以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真正提高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程 .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计算能力的实践探索 [J]. 数学小灵通 ( 中旬刊 ),2025,(08):39-40.

[2] 吉天灵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算理与算法的融合 [J]. 求知导刊 ,2025,(18):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