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

胡浩

益阳生态环境局桃江分局 湖南益阳 413400

一、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主要类型

(一)传统监测技术

传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主要包含化学分析法和物理测量法。化学分析法基于化学反应,对采集的空气样品进行处理分析以测定污染物种类与浓度,如容量分析法根据标准溶液反应消耗体积计算含量,分光光度法依据光吸收程度定量分析,其优势在于检测精准、可追溯性强,常用于实验室精细分析,但存在操作繁琐、分析周期长、难实时监测的问题。

物理测量法通过污染物物理性质检测,像利用光散射特性测颗粒物浓度,借助气体分子对电磁波的吸收特性测定气态污染物浓度。该方法操作简便、检测快速,不过易受温湿度、背景气体等环境因素干扰,影响结果准确性。

(二)现代监测技术

在线监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通过自动化设备与传感器集成采样、分析、传输功能,实现空气质量实时连续监测。其可快速获取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数据,且随着技术迭代,设备精度与稳定性提升,兼具远程传输和自动报警功能,为环境管理提供即时响应依据。

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利用电磁波特性实现大范围空气质量监测。卫星遥感可获取全球或区域污染物分布,如臭氧总量、气溶胶信息;无人机遥感则以高灵活性与分辨率聚焦特定区域,助力城市热岛效应、污染源追踪。该技术打破地面监测空间局限,革新区域环境评估视角。

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借助生物对污染物的反应评估空气质量,如苔藓对二氧化硫的富集能力可反映区域污染程度,微生物、动物也可作为监测指标。此技术成本低、能体现污染长期累积效应,但受生物个体差异与环境因素影响大,常作为辅助监测手段。

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应用

(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城市作为人口与经济活动核心区,空气质量直接影响居民生活与健康。监测技术通过在居民区、商业区、工业区等功能区布设站点,构建全域监测网络,实时捕捉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同时,基于监测数据建立模型,实现空气质量预测与污染预警,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区域环境质量评估

区域环境评估需考量多地区空气质量及污染物跨区域传输。监测技术联合遥感数据,通过科学布点实现区域空气质量客观评价。利用数据分析可揭示污染物扩散规律与传输路径,量化不同污染源贡献,为区域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污染源追踪与防控

精准溯源是污染防控关键。监测技术通过分析污染物成分与浓度分布,结合气象条件和扩散模型,可锁定工业园区、交通道路等污染源位置及类型。据此,管理部门可针对性采取监管、产业优化、能源转型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物排放。

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监测精度与准确性

在复杂的环境中,多种污染物和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等影响空气质量监测的精度。污染物间可能产生化学反应,干扰监测结果。环境变化可能影响监测设备性能,而设备校准和维护不及时也会导致监测误差累积,降低数据质量。

(二)监测设备成本与维护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设备通常价格不菲,包括在线和遥感监测设备,其购置和维护成本对于许多地区和部门来说是一大负担。设备的定期校准、零部件更换和软件升级等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和资金支持。部分设备对环境要求严格,增加了运行成本。高昂成本限制了监测技术的普及和监测网络的完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配备足够的高质量监测设备。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随着监测技术的发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产生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如何高效处理和分析海量监测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传统的数据处理方法已难以满足需求,需要借助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例如,数据挖掘技术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潜在的规律和模式,但目前数据挖掘算法在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存在算法适应性差、分析结果可靠性不高等问题。同时,数据的标准化和共享机制不完善,不同监测设备、不同地区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数据整合困难,无法充分发挥数据

的价值。

四、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与自动化

未来,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将朝着智能化、自动化方向深度发展。智能化监测设备能够自动感知环境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监测参数和频率。例如,当监测到空气质量恶化时,设备可自动增加采样频次,提高监测精度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监测设备可实现对监测数据的自动分析和异常诊断,及时发现数据中的异常值并发出预警。自动化则体现在监测流程的全自动化,从采样、分析到数据传输和存储,无需人工干预,减少人为误差,提高监测效率和数据可靠性。

(二)多技术融合

单一的监测技术往往存在局限性,多技术融合成为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的必然趋势。将在线监测技术的实时性、遥感监测技术的大范围覆盖性和生物监测技术的生态指示性相结合,能够构建更加全面、准确的监测体系 。例如,在区域空气质量监测中,利用卫星遥感获取大范围污染物分布信息,结合地面在线监测设备的高精度数据和生物监测的生态效应信息,可更深入地了解区域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形成机制。此外,不同类型监测技术的融合还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监测和分析能力。

(三)大数据与云计算应用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通过大数据技术,可对海量、多源的监测数据进行高效存储、管理和分析,挖掘数据背后的潜在信息 。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研究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人类活动等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为污染防控提供更精准的决策依据。云计算技术则可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和计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数据存储成本。同时,基于云计算平台,可实现监测数据的共享和协同分析,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五、结语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传统监测技术到现代监测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测、区域环境质量评估和污染源追踪防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当前监测技术仍面临着监测精度与准确性、设备成本与维护、数据处理与分析等诸多挑战。展望未来,智能化与自动化、多技术融合、大数据与云计算应用将成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将更加高效、精准,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助力实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建设美丽生态家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史佳鑫 . 环境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应用探究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 2025, 6 (01): 99-101.

[2] 刘泽宇 . 环境空气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重要性分析 [J]. 山西化工 , 2023, 43 (04): 224-227.

[3] 张静林 . 环境空气监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 [J]. 环境与发展 , 2019,31 (11): 136-137.

[4] 李马燕. 环境监测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方向分析[J]. 化工设计通讯,2016, 42 (07): 161-162.

[5] 张宝兴 . 环境监测技术分析及其发展趋势探讨 [J]. 环境 , 2015, (S1): 29-30.

作者简介:胡浩(1975.6)男,汉族,湖南省桃江县,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