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纸为媒,石润童心
华佳怡
无锡市后宅中心幼儿园 214145
一、“石”在有趣,启蒙思路
在幼儿教育进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艺术创作活动,对幼儿的成长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方面,这有助于幼儿在艺术创作中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提升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另一方面,能让传统文化在幼儿心中生根发芽,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专注于“石”文化背景下中班纸艺项目活动表现手法的深入探究,通过开展艺乐游戏活动,旨在促进幼儿在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探索将古老的“石”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融入幼儿教育,为幼儿文化启蒙教育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二、“石”趣横生,审议先行
“石”文化历史悠久,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其丰富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内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灵感。中班幼儿处于好奇心旺盛、探索欲强烈的发展阶段,纸艺撕纸活动深受他们喜爱,能够有效锻炼手部精细动作,提升动手与协调能力,并为其提供表达自我、发挥想象的空间。在此背景下,将“石”文化融入纸艺项目活动,对满足幼儿文化体验需求、推动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课题组的项目活动前审议活动,形成了适合本班幼儿的核心经验:
1. 了解无锡名园中的太湖石,对太湖石的瘦、漏、透、皱等特征有一定的了
2. 能根据太湖石的特点进行多种美术创作活动,提高艺术素养。
3. 愿意大胆分享自己探索制作太湖石的过程,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根据五一审议工具确定一条路:遇石之惑——探幽寻石——纸艺探韵。
三、“石”韵纸艺,童心启思
1. 兴趣初显——遇·惑·谈
主题开始之际,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小鱼、乌龟等小动物。孩子们被晓洁带来的鱼缸里的两块奇怪的石头吸引了,好奇与喜爱迅速在班级中蔓延开来。
晨晨:这是什么石头,有这么多的洞洞?
泽泽:它有名字吗?
当孩子们围在那块石头旁,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叽叽喳喳地问道:“这究竟是什么石头呀?”这一瞬间,恰似一颗教育的种子悄然种下。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契机,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探索世界的钥匙,于是为了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一场关于“太湖石”的探秘之旅就此启程。
2. 认知发展——探·寻·观
“老师,这是什么石头呀?”孩子们的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带着这声稚嫩的疑问,我们与孩子们一同借助 AI 识别技术,揭开了谜底——这竟是大名鼎鼎的太湖石。为了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领略太湖石的独特魅力,我们组织了一场集体活动。通过展示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和惟妙惟肖的模型,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太湖石那瘦、漏、皱、透的奇妙韵味,也知晓了太湖石在生活中的诸多应用场景。
在认识太湖石以后,知道太湖石在生活中应用后。孩子们开始在附近寻找太湖石。根据园外的资源地图,孩子们选择了双象公园、中华赏石园、鸿山广场、遗址公园、徐塘桥等地。
在本次充满趣味与探索的活动中,班级里高达 85% 的小朋友积极投身其中,热情高涨地参与到太湖石的探寻之旅里。在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中间,有 60% 的小朋友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出色的探索能力,成功地依据资源地图找到了形态各异的太湖石。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寻找之旅,更是一次让孩子们亲身感受自然之美、传统文化魅力的契机。通过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孩子们真真切切地领略到了太湖石独特的瘦、漏、皱、透之美,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对传统文化热爱与探索的种子,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成长记忆。
3. 艺创石韵——试·研·创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准备制作太湖石。初试石趣,驱动性问题:我们班级里有哪些材料可以来制作太湖石?
经过材料大投票活动,投票统计出,有 14 孩子选择卡纸,6 位孩子选择锡纸,1 位孩子选择了锡纸,4 位孩子们选择了雪奈纸。基于孩子们的选择,于是初次尝试,孩子们决定用小班时经常用到的卡纸进行创作。
孩子们在制作太湖石时,先剪出弯弯、瘦瘦的外形轮廓,把握其独特的形态特征;接着通过镂空技法剪出玲珑剔透的洞洞;最后将几块精心制作的部分巧妙组合,初步完成了太湖石的创作。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探索尝试,从最初的懵懂到逐渐掌握技巧,成功积累了制作平面太湖石的宝贵经验。这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水平,更为后续拓展创作形式,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传统艺术创作的兴趣和潜力。
放入水中的那一刻发现,问题产生了:怎么一下就倒了?纸还烂掉了,这可以怎么办?希希:我们做立体的太湖石,这样就不会到了。筱悠:放在水里,要找防水的纸。
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纸材料防水性的实验
孩子们对卡纸、餐巾纸、彩纸、锡纸、皱纹纸、雪奈纸等纸材料进行了防水小实验。通过实验 80% 的孩子发现了锡纸具有防水性,于是决定用锡纸来制作太湖石。
泽泽想到了好办法,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的形状,然后在拼起来。
泽泽的方法得到了大部分小朋友的赞同,孩子们尝试合作起来,制作立体的太湖石。将完成的作品,再次送给恐龙鱼,这次终于成功啦。
当幼儿对纸材料的防水性进行实验并发现锡纸的特性后,教师敏锐地察觉到这一教育契机,积极支持幼儿围绕锡纸制作太湖石这一兴趣点展开讨论,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像涵涵分享锡纸易碎需小心裁剪的经验,以及泽泽提出通过捏形状再拼接制作太湖石的创意方法,并得到众多小朋友的认可与尝试合作。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有意义的学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菲菲:公园里的太湖石都是很大的,我们可以来造大大的太湖石吗?
歆歆:我们可以用纸箱来做大的太湖石吗?怎么做呢?
王誉:大的太湖石可以放在哪里呢?
一次做大型太湖石的户外美术活动开始了。
经过一番努力,一座独具匠心的太湖石大功告成。孩子们望着自己的杰作,满心欢喜地决定:“把它放在咱们的幼儿园吧,让所有人都能看到!”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他们用小小的双手和无限的创意为幼儿园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也在实践中收获了成长与快乐。
在本次以太湖石为主题的活动中,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指南》中所倡导的尊重幼儿好奇心与探索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当孩子们被鱼缸中的太湖石吸引,眼中流露出纯真而强烈的好奇之光时,我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蕴含无限教育价值的契机,与《指南》中所强调的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中的独特价值理念不谋而合。
四、“石”至果成,对证发展
1. 艺促发展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借助 AI 技术助力孩子们揭开太湖石神秘面纱,以及组织实地探寻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太湖石在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在此过程中,我欣喜地见证了孩子们高涨的积极投入热情,以及观察力和探索能力的逐步提升。在纸艺创作环节,从最初的尝试到遭遇问题后,孩子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解决之道,通过防水实验选定锡纸并尝试制作立体太湖石,这一系列的转变充分彰显了他们在面对挫折时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和勇于尝试的可贵态度,这也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注重培养的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生动体现。
当孩子们进一步提出制作大型太湖石的构想时,我为他们不断拓展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到欣喜,这无疑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艺术领域目标在幼儿身上的积极展现。由此,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教师,必须时刻保持对教育契机的敏锐洞察力,紧紧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
2. 实践创新
“石”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通过实地观察与多媒体辅助 AI,幼儿对石头特征理解深刻,在纸艺创作中能生动模仿。如在表现太湖石时,精准抓住“皱、漏、透、瘦”特点,用揉、撕、卷、折等技巧塑造出形态各异的太湖石作品,实现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有机结合。构建的项目活动目标体系紧密贴合中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与“石”文化内涵,在知识层面,幼儿掌握石头相关知识与纸艺技巧;技能上,手部精细动作、创新能力等显著提升;情感方面,对自然与文化的情感更加深厚,有效引领教学活动开展,促进幼儿全面成长。教室“石”文化氛围浓厚,创设诱导区激发幼儿创作动力与自信。温馨舒适、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为幼儿营造良好创作空间,促进其自由创作与个性发展。
五、有“石”待磨,共研策略
1. 个体差异——察·辨·教
在活动中,部分幼儿因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较慢或创造力较弱,在纸艺创作中面临困难,现有的教学支持未能充分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导致这部分幼儿参与度与成就感相对较低。个性化教学支持:加强对幼儿个体差异的观察与评估,依据评估结果为发展较慢的幼儿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如提供一对一指导、设计分层任务等,逐步提升其手部精细动作与创造力,增强其参与活动的信心与能力。
2. 文化融合——挖·理·融
虽已将“石”文化融入活动,但对文化内涵的挖掘仍停留在表面,如在石头传说、历史故事与纸艺创作结合方面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发挥文化对幼儿艺术创作的深层滋养作用。
深入研究“石”文化,收集整理更多与石头相关的传说、历史故事等素材,并巧妙融入教学活动。如在创作前讲述故事启发幼儿创作灵感,引导幼儿根据故事内容创作纸艺作品,深化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3. 家园共育——互·通·同
家庭在幼儿“石”文化纸艺创作中的参与度有限,家园沟通与合作缺乏深度与持续性,未能形成教育合力,影响幼儿在家庭环境中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巩固与拓展。丰富家园沟通渠道,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与亲子活动。向家长介绍“石”文化纸艺活动的教育价值与方法,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幼儿共同开展相关活动,如亲子石头绘画、家庭纸艺创作等,增进亲子关系,提升幼儿学习效果。
六、“石”蕴新光,融合传承
本课题研究表明,在“石”文化背景下开展中班纸艺项目活动成效显著,能有效促进幼儿艺术感知、创造、动手能力发展,提升文化认知与情感表达、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未来研究将持续深化“石”文化与纸艺活动融合,进一步探索个性化教学路径,加强家园共育合作,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为幼儿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助力幼儿全面发展与文化传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