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幼小衔接中的应用研究
欧阳贤静
佛山市顺德区均安新华幼儿园 528300
引言
当前,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传统的衔接模式多集中在知识内容和学业预备方面,忽视了儿童行为习惯、心理适应和生活能力等更为根本的过渡因素。而近年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相继强调,要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关注其全面素质的提升和生活能力的培育。在这一理念引导下,生活化劳动教育逐渐成为促进儿童发展的重要路径。所谓“生活化劳动教育”,是指以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开展贴近实际生活的劳动任务,使儿童在真实、可感的操作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一、生活化劳动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教育价值与发展意义
生活化劳动教育之所以在幼小衔接阶段具有独特优势,主要源于其紧密结合儿童实际生活经验的特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劳动不仅是其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更是形成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的重要过程。通过开展生活化劳动教育,可以使幼儿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叠被、物品整理、简单清洁、用餐礼仪等,这些技能是儿童进入小学后保持自理、遵守规则、顺利参与集体生活的重要保障。同时,生活化劳动还可以提升儿童的任务意识与时间观念,在“完成一个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习自我管理、坚持到底与延迟满足等关键能力。相比于抽象的教学训练,生活化劳动以其具体、直观、生动的特点,更能激发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其在体验中认知,在操作中成长。此外,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与互动,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提高其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增强集体责任感和规则意识,这对顺利适应小学的课堂纪律、团队活动等具有直接影响。从长远看,生活化劳动教育还能够引导儿童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取向,为其人格发展奠定积极基础。
二、当前幼儿园生活化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生活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日益凸显,但在实际幼儿园教育中,其实施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首先是目标定位不清,部分教师和家长仍将劳动教育视为“次要内容”或“辅助活动”,在课程安排和教育资源分配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导致劳动教育难以形成系统化教学计划。其次,活动内容同质化严重,许多幼儿园在组织劳动活动时缺乏个性化设计和本土化资源整合,往往局限于“叠衣服”“扫地”等形式化操作,未能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难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创造力。第三,实施方式缺乏生活情境的真实性。部分活动脱离实际生活背景,采用“模拟任务”或“安排式劳动”,无法真正体现生活化劳动的本质要求,使儿童在过程中感到乏味与被动。
三、基于生活化理念的劳动教育活动设计策略探析
为推动生活化劳动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有效实施,应从教育理念、内容设计、教学策略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科学、系统的劳动教育活动体系。在活动设计方面,首要原则是贴近儿童生活实际。应围绕儿童日常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与任务展开,如“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怎样独立吃饭”“怎样照顾小植物”等,将教育目标融入任务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生活即课程、劳动即学习的教育形态。其次是突出参与性和过程性。劳动活动的价值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参与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因此,活动应注重操作性与互动性,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尝试失败与反复练习,教师则应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帮助儿童建立自信和责
任感。
四、生活化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与支持机制构建
生活化劳动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需要教育者在课程融合、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方面提供系统支持。在课程融合方面,应将劳动教育与五大领域课程(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进行整合,构建横向联系的课程体系。如在科学领域中引入种植活动,在艺术领域中融入手工制作劳动,在社会领域中开展公共服务任务,使劳动教育贯穿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形成完整的学习经验链条。在环境创设方面,应打造多功能劳动区域,如生活体验区、种植养殖区、整理清洁区等,使儿童在自然的空间中自发、自主地进行劳动实践。
五、生活化劳动教育在促进幼小衔接中的应用成效与发展展望
随着生活化劳动教育的逐步推广,其在幼小衔接中的积极成效也逐渐显现。从能力提升层面看,儿童在参与各类生活劳动中,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穿衣、进食、整理、清洁等,更在持续实践中提升了计划能力、执行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展现出更强的自我管理与独立生活能力。从行为习惯角度看,劳动教育帮助儿童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与任务观念,使其在进入小学后能够更快适应课堂秩序与学习任务。心理适应方面,生活化劳动提供了丰富的成功体验和成就感,有助于增强儿童的自信心与抗挫折能力,为面对小学生活中更多的规范性要求提供心理准备。
结论
本文围绕生活化劳动教育在幼儿园幼小衔接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生活化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生活能力与行为习惯,更是促进其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重要保障。通过科学的活动设计、系统的课程融合、有效的组织实施及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独特优势。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家园合作、教师培训与政策支持,推动劳动教育生活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使其真正成为连接幼儿园与小学、承接游戏性与规范性教育之间的重要桥梁,助力儿童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声平 , 杨晓萍 . 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 [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30(01):148-153.
[2] 陈剑英 . 减轻“幼小衔接”坡度 , 开展多元化数学活动 [J]. 考试周刊 ,2011,(65):234-235.
[3] 王娜 . 大班幼小衔接数学教学策略初探 [J]. 新课程研究 ( 下旬刊 ),2014,(06):76-77.